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已上报国务院
时间:2013-10-24 04:34
来源: 作者:收藏
作为国家工商总局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即将驶入快车道。随着深圳、珠海、东莞、顺德等改革试点初见成效,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试点经验、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比较论证的基础上,工商总局已按进度安排起草完成了《关于改革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实行“宽进严管”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上报至国务院。 在7月5日举行的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座谈会上,针对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日程表”,国家工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茅作出了明确回应。而广东省目前正在着力推进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经验,也成为这次座谈会的重点交流话题之一。 试点城市市场主体大幅增加 2012年4月,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启动商事登记改革试点工作。今年3月1日,酝酿三年有余的深圳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正式启动。至此,深圳、珠海、东莞、顺德等首批试点城市的改革全部陆续铺开。 试点改革效果如何?这是一段时间以来,举国上下都翘首以待的一份成绩单。如今,榜单公布,成绩喜人。 深圳市试点实施4个月来,新登记商事主体达13.8万多户。这个数字是去年同期登记数量的2.3倍。 今年3至5月,深圳、珠海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分别增长133%和76%;商事登记改革试点近一年的东莞和顺德,今年3至5月新增市场主体也保持了25%和20%的较高增幅。 统计显示,深圳、珠海新登记主体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两市新登记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下的法人企业分别占总数的95%和92%,新登记企业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94%和84%,符合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对此,张茅这样评价说,“积极稳妥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促进了职能转变,优化了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活力,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加。” 对于改革试点的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和省长朱小丹曾这样评价,“既能得到总局肯定,又能得到社会认可,非常不容易”,是“去年到现在广东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广东各项工作中的亮点之一”。 全面清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 在总结四个试点市(区)改革的共性内容时,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卢炳辉介绍的首要一点,就是实行工商登记注册与经营项目审批相分离。 他说,针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多而不清”的问题,除涉及国家安全、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外,不再实行先主管部门审批、再工商登记的制度,商事主体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一般生产经营活动。 “为此,我们对企业经营范围的登记进行了改革。这与国务院改革方案中提出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的方向一致。” 而在工商总局上报至国务院的《方案》中,就表示当务之急是清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并提出由中央编办、工商总局会同有关部门于2013年9月底前提出工作方案。 在东莞市已出台的第一批审改目录中,共压减行政审批296项,其中取消239项,减幅达41%。同时,把涉及经营项目的81项许可审批全部从前置改为后置。 在广东省最先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的顺德,目前的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已由改革前的150多项削减为8项,其余取消或改为后置审批。 “改革后,试点地区行政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压减,办理证照明显提速,工商登记时间普遍缩短至3个工作日,深圳、东莞等地更是实现当天办结。”卢炳辉介绍说。(记者 余瀛波)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