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初夏的早晨,记者搭乘一辆皮卡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徐徐盘上山顶,犹如行走在天路之上,峰回路转,来到天的尽头,便是记者要寻找的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石坊乡泥山村“红强”核桃种植基地。
这里,一望无垠、此起彼伏的新老核桃树,宛如一座座“绿色银行”镶嵌在村前山坡地头。近年来,文县红强核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努力开辟增收新渠道。
“这片山坡全是核桃树,从山脚到半山腰少说也有300多亩,现在挂果的要占到四分之三,由于管理措施到位,今年丰收已成定局。”文县红强核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芝英满脸幸福地说:“我们村子周围都是核桃树,再过几年来,你们就看不到房子了。”
顺着王芝英指的方向放远望去,只见大小不同、高低不等的核桃树遍布地头,掩映于村间,正如他所说,房子和村子都被核桃树包围了。
进入村庄的公路两侧,山坡、地头、地埂全是核桃树,绵延不断。进入村庄,随处都是大小相间的核桃树。站在村庄高处俯瞰,核桃树成列成行、成块成片,满山遍野,蔚为壮观。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到泥山村调研时感叹道:“山区核桃产业发展的‘理想模式’在这里初具雏形”。他说,土地流转转“活”了核桃产业,合作社的建立使核桃产业实现了良种化栽培、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五化目标,走出了一条合作社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泥山村是文县典型的高山村,基本是靠天吃饭。这里土地贫瘠,属山岭薄地,但适宜发展核桃等经济林果。近年来,老王用足用活退耕还林、土地流转、发展特色产业等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在林业、水保、扶贫等部门苗木、技术大力支持下,经过艰苦努力,投资建成了300多亩核桃园。至目前,已建成了250亩的示范园、30亩的育苗基地、20亩的采穗园,拥有香玲、清香、强特勒等六个优质品种,确立了育苗、栽植、嫁接、销售、产品包装一条龙的发展模式,产品供不应求,市场逐步拓宽,客户群不断扩大,今年合作社预计销售收入60万余元。
“红强”合作社坚持走土地流转、壮大合作社规模、发展核桃产业的路子。充分借助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积极发挥合作社凝聚力,本着自愿、有偿的原则,按照地块差别,分别以每亩400元、600元、800元不等的价格将农户的闲散土地租给合作社,由合作社经营管理。村民将土地租给合作社后,部分村民可到核桃园里干些锄地打药浇水等日常管理工作,除赚取土地租金外,每年还能挣到5000多元的工资,最多的能收入近万元,预计今年合作社支出管理费在10万元以上。村民王社奎说:“合作社办的好,我家儿子和媳妇都出去打工了,我们老两口去果园干些零活,不出村就能挣大钱,真正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在杂活特别多,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家居县城的儿女、儿媳都要全家出动,住到山上去帮几天忙。上山的当天,记者看到老王的儿媳妇,头顶烈日和母亲一起锄草清园,查看核桃树叶有没有被病虫侵害,青核桃皮上有没有黑斑……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剪枝,什么时候打药水,她们一清二楚,个个练出了一门手艺,站在一旁的老王暗暗自喜。
临近中午时分,记者又碰见老王和一位当地零工身背手动喷雾器,在给大大小小的核桃树打药水。去年,因病虫害防治不及时,导致核桃大量减产。今年,我们吸取了去年的教训,做到了早动手,早防治。“你看,这几树核桃果结的多好啊,每颗树少说也在百十斤左右”王芝英满脸的幸福。
据了解,土地流转初期,红强合作社以培育优质核桃种苗为主。种苗除为本村和邻村农户优先供应外,2012年共培植优质成品苗10万株,纯利润达15万元。2011年,丹堡乡一家核桃种植大户来合作社购买了2000多棵苗木,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今年6月,合作社又和附近的几个乡镇签订了2万株的购苗合同。当核桃进入丰产期后,仅核桃一项,少说收入几十万,多则收入近百万。“核桃树就是我们发家致富的‘摇钱树’,更是我们泥山人的‘绿色银行’。”王芝英的老伴一提起核桃树,心里就乐开了花。
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就提出“创业一人、致富一家、号召一片、带动一方”的口号,对入社的成员免费提供技术服务,最大优惠包销产品,让成员种起核桃来无后顾之忧,进而提高了他们发展核桃种植的积极性。该村核桃种植大户王伟,历时3年,在秃岭荒山上栽下1900余棵核桃树,誓把荒山变“金山”。
目前,红强合作社已带动王建国、杨全喜等8家种植大户发展核桃120余亩。同时,辐射带动周围7个村和一个乡镇规模发展核桃,小核桃真正变成了大产业。合作社也由刚创立时的成员7人达到了50多人,资产已达到200多万元,并呈现出成员不断壮大、资金不断壮大的良好势头。
今后,合作社将继续紧紧以土地流转为抓手,积极动员群众,扩大合作社规模,壮大核桃产业,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的品牌优势产业,逐步从单一的种植销售向加工增值方向转变,拉长产业链条,带动更多的农户发展核桃产业,守着满山的“绿色银行”脱贫致富、齐奔小康。(作者:司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