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开发特色精品产业
从江县重振“香禾糯”品牌
李田清
“一亩稻花十里香,一家蒸饭十家香。”香禾糯是侗族农民千百年来利用当地特殊水土资源和气候环境栽培选育,并传承至今的一种特色水稻品系,完全采用稻鸭鱼共生模式等自然农法和天然有机农业耕作方式栽培,被称为“糯中之王”。贵州省从江县历来以“香禾糯之乡”著称,从江香禾糯已入选贵州省名特优粮食作物品种。
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外来品种特别是杂交水稻的推广,更由于该品系所依赖的自然农法在化工型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难以为继,香禾糯种植面积逐步萎缩,品种日益减少,到了濒危绝种的边缘。
近年来,香禾糯的重要生态农业价值和严重濒危的状态引起了有关农业科技界的高度重视,贵州大学、贵州农业科学院、黔东南州农科所、从江县农业局等部门的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对香禾糯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从江县也采取措施,开始积极保护开发这一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
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从江县委县政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香禾糯作为该县特色农业的一项精品产业来抓。随着过境的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的建设,从江县瞄准珠三角高端市场,提出了建设5万亩香禾糯的目标,至2015年,预计全县年总产香禾糯1万吨,平均亩产250公斤,总产值5000万元。
依托贵州大学、贵州农业科学院,从江县采取“基地+集散地+市场”、“基地+合作社(协会)+市场”、“基地+大户(经纪人、科技人员)+市场”等模式,引导高增、建华、占里和龙江等村成立了“侗族香禾糯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使农民由单个经营向合作规模经营发展,提高了香禾糯的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推动了侗族香禾糯产业化经营。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到2012年,该县香禾糯种植面积3万亩,分布于高增、洛香、下江、翠里等17个乡镇。
据建华村香禾糯合作社杨胜隆介绍,他们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销售形式,指导农户生产。去年,该村合作社与从江县粮食局签订了200亩的订单合同,为种植农户带来40万元收益。
据了解,建华村已有近200户农户加入了香禾糯合作社,像杨胜隆、吴生科、吴继标等种植面积比较大的农户,香禾糯一项就可增收上万元,农民真正尝到了种田的甜头。
-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