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李清华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将土家菜“渣海椒”做成了大产业,实现年产值2000多万元。
近日,记者在黔江区白石镇了解到,李清华的“渣海椒”不仅深受当地人喜爱,还以其独特的风味赢得了200余家代理商的青睐,将产品销往全国12个省市。 盯准商机建加工厂 今年36岁的李清华是白石镇中河村人,从小就有“经商头脑”:高中毕业后,在村里经营了一家批发店;20岁那年,到东莞当过鞋厂采购员,干过电动车销售;2008年,用人生的第一桶金在东莞开办了一家食品厂。 “在外面打拼的十几年里,每逢过年过节后回广东,我都会带上家乡的‘渣海椒’。因为老乡们都爱吃,每次都托我多带点。”来来往往中,李清华从中发现了商机——何不把“渣海椒”做成产业,让这个土家特色菜走向更大的市场? “这里‘天时、地利、人和’,我更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展事业!”李清华调查发现,黔江很适合种植辣椒和玉米,“渣海椒”在渝东南及重庆周边的四川、贵州、湖南、湖北等地都有广阔的市场。 2010年5月,李清华回到家乡,办起一家农业开发公司,先后投资1200多万元,添置了加工玉米、辣椒的设备,建成了集清洗、杀菌、腌制、贮藏、加工、包装于一体的“渣海椒”加工生产线。 黔江区农委主任翁天均介绍,这是黔江首个“渣海椒”加工厂,该公司拥有“送饭宝贝”、“尝必乐”2个品牌,并申报了4项国家专利。 带动当地农户增收 这两年,李清华还成立了辣椒种植股份合作社,成员从最早的5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中河村村民李官友就是成员之一,去年,接受合作社统一技术管理,他的35亩辣椒地一年纯收入超过7万元。 李清华说,为了保证原料品质和基地农户的收益,去年,公司推广的辣椒、玉米收购底价为1.2元/斤,均高于当时同类品种的市价。 公司除了自有的600亩辣椒和1200亩玉米基地,还带动白石镇等地发展起近3000亩辣椒和5000多亩玉米。同时,通过流转土地让农民坐收租金,让100多名村民成了基地的产业工人。 土家菜走向大市场 “把辣椒洗净、粉碎,储存在池子里,放上佐料,再将粉碎后的玉米粉放进辣椒里搅拌均匀,玉米与辣椒的比例为2:1左右。”在该公司的一处流水线,员工杨晓群正在制作“渣海椒”,她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其制作流程。 李清华指着一排排摆放整齐的坛子说,“这些用‘倒匍坛’工艺腌制的‘渣海椒’,要在坛子里密封发酵15天左右,再经过蒸、炒、杀菌等加工环节后才能进行包装。” “沿海地区爱吃‘渣海椒’的人也不少,市场前景广阔。”翁天均介绍,去年,区农委组织李清华带着“渣海椒”到上海参加农产品推销会,没想到,当天就签下了20吨订单。 去年该公司生产“渣海椒”3800吨,实现产值2276万元,纯利润363万元。目前,产品销往全国12个省市的超市、批发市场、土特产专卖店,还入驻了沃尔玛、家乐福、永辉、重百等大型零售连锁企业。记者蔡杨汤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