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王睿右正在和村民一起照料菜田 王睿,这个1987年出生的城里姑娘,如今已是一个农业合作社的当家人,她和几个村官伙伴一起,把合作社经营得有声有色。 去年7月,王睿从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研究生毕业,来到大兴区长子营镇靳七营村当村官,起初的岗位是书记助理。 “让我干些与农田有关的事吧,要不6年的土壤学专业白学了。”镇里同意了她的请求,让她去欣雅特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搞技术培训和推广。 当时“欣雅”已初具规模,有单位成员20家,个人成员200多,遍布全镇42个村。 但第一次组织培训,就让王睿遭遇尴尬。 通知了50个人,就来了10几个,村民们说:“专业的词儿都听不懂”、 “讲得挺好可我家菜没这毛病”…… “要服务好农民,就得先当农民,了解他们的需求。”村民的意见让王睿醒悟。从此,她天天扎在菜地里,学干农活儿。 “割菜还算简单的,打畦埂才难呢。第一次我拿着铁锹,抡几下就腰酸手软,半天儿下来,手上磨出3个水疱,畦埂还打得七扭八歪的不成直线。”经过一段时间磨练,手上磨出茧子的王睿终于打出合格的畦埂。 和菜农的同劳动中,她慢慢了解了成员的需求和想法,技术服务应时应季应需,越来越对农民的胃口。 去年天气转凉时,河津营村的生菜大棚里却很热闹。来自8个村的40多名菜农把植保所专家李明远团团围住。生菜的菌核病、软腐病怎么防治?打蚜虫怎么配药?控制水分有什么要领?专家讲得活,菜农们听得入神儿。 这样的田边培训王睿已搞过多次,次次爆满。想到第一次组织讲座冷冷清清,而如今农民争先恐后来学技术,她暗自欣慰。 基质育苗长势好,发病率低,但菜农不相信,推广不动。她就请农科院专家在村里的生菜基地搞示范田,生菜净产量提高26%,收割期平均提前5天,一亩地增加了五六万元的收入。 农民看到了基质育苗的好处,但是要一块一块地安放基质块,又嫌麻烦,王睿就顺势推广移栽机机械化定植。在她和同事的引导下,一系列技术纷纷推广开来。 组织成员到通州种业基地、山东寿光参观,了解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把当地15个特色基地30余种农产品拿到全国农产品展销会展示推广;合作社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位于方庄的长子营蔬菜展销店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 王睿的努力得到了成员们的信任,在去年的成员大会上,她被选为合作社常务理事长。“下一步,除了拓宽销售渠道,合作社还要开发创意农产品,结合本地文化,发展农业观光采摘。”王睿的心很大。 本报记者 高健 通讯员 田宝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