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市下肥地乡下肥地镇东下肥村有一位苏景胜,今年81岁高龄的他仍在辛勤“执教”,从1997年开始,他就在村里办起了“农民党校”,并一直坚持义务为村民上党课,受到村民的欢迎与爱戴。
村里党员全都走进课堂
1997年,苏景胜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从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歇下来的他很不习惯,但没过几天,苏景胜就又找到新的“工作岗位”。 “我一直想为村民多做些事情,原来工作繁忙,退休后时间一大把,正好把它利用起来。 ”
“新农村建设得红红火火,村里党员也很多,大家对党的知识了解不多,我本身又是一名老师,我办个农民党校,给村民讲党课正合适。 ”苏景胜马上把这个想法与村领导进行沟通,得到村领导的大力支持,把村部会议室临时改成了农村党校的授课地点,没有上课用的桌椅,苏景胜又与附近学校联系,把废旧桌椅重新修缮后搬到了教室。开课前,苏景胜又跑到书店查资料,又是写备课笔记,全心全意地备好课。
“给学生上课,学生都规规矩矩的,可农民一坐下来就开始唠嗑,时不时地溜达到外面抽根烟。课没上一半,人走了一大半。”苏景胜说,“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怎样把农民管住,而是怎样把农民吸引住。”
为此,苏景胜老人下了不少功夫。自费乘车到市里查阅资料,下乡收集案例,编写的教案几十本、30多万字,采取集中授课和田间地头宣讲等灵活的方式,尽量用农村的“大白话”讲解深奥的道理。
“我一养猪的,去上课还得换衣服,洗个澡,太麻烦。”养猪大户田伟对记者说,“可是听着听着,觉得这课还真管用。”
田伟以前一直用传统方法养猪,后来从课堂上接触了新技术,开始了“阳光猪舍”养猪法,养猪规模从十几头很快扩大到300头,行情好的时候每年收入十多万元。尝到甜头的田伟自然而然成了苏景胜“党校”的忠实听众。
“田伟,你给大伙儿说说你的猪是咋养的?”苏景胜老人一句话,田伟由学生变成了老师。他不光自己富了起来,还带动全村20户农民一起养猪。
像田伟这样的老师,苏景胜老人“挖掘”出来140多个,他们个个有专长,常年活跃在各个村屯,义务为党员和群众授课。
党员接受了基本的党性教育后,苏景胜老人向村党支部建议,要求村里每个党员家庭都要有一个科技致富项目,都要与一个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村里每个党小组都要负责建好一条文明街路,集中帮助一个困难户;村党支部每年都要帮助群众寻找一条致富路子,建设一个党群共同致富组织。
现在,东下肥村已由过去单一的玉米种植转变为集苗木、烟叶、柞蚕、果树于一体的多种种植模式,全村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的1810元增长到2012年的1.3万元。原本闭塞落后的小山村一跃成为全市文明村。
开原市委副书记李卓见告诉记者:17年来,苏老累计上党课180余次,培训党员5000多人次。目前全村已有10个党小组,86名党员。与此同时,苏景胜首创的“农民党校”模式也已推广到全市,273个行政村都有了自己的“农民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