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一乡镇实践人文、自然和谐新模式
引子:在浏阳农村,有一种习俗,人们概述农民居住的周边地方叫“屋场”,这种“屋场”的大小是随着邻居数量多少而决定的。一个“屋场”经过时间的变化,往往会形成一个和几个核心人物,村民们褒义地称呼他们为“屋檐大王”。于是,周边的村民的大小喜事的***办,他们往往会请这些“屋檐大王”人物出面主持,而村民的遇到的困难,也常常由他们出谋划策解决。这是浏阳历史沉淀下来的简单民间风俗,这种风俗是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神上的依赖,物质上的依靠。由于“屋檐大王”是纯粹的村民自发认可,他们有时还是一个地方民俗、民风好与坏的重要参数依据。
乡镇是承接“三农”核心工作重要环节,而如今乡镇的现象是:村民小组的环节薄弱,造成几十个乡镇干部服务几万村民,几个村干部服务几千村民的现状。由于工作难度巨大,干群之间很难做到互动沟通,党的方针政策村民不知情,不知情的情况下村民又责怪乡镇政府、干部,形成普遍的农村干群关系情感疏远和各种矛盾隐患。
浏阳三口在创建“幸福屋场”文化之前,同***也面临着上述的严重现象。一名参入“幸福屋场”文化建设的镇干部说:“中央要求“四个最”(环境最优美、民风最淳朴、社会最和谐、人民最幸福),我们可是花了不少心思。”他调侃道:“创建“幸福屋场”时,先要确定为首人的称呼,纯粹按民间的“屋檐大王” 称呼,觉得有点“山大王”的味道,太俗。改个雅的吧,又会脱离民俗民风。后来镇上认为是人民当家作主,所以才决定定为“屋场主”的。”
在浏阳三口,“屋场主”不是个官,不享受任何行政级别。也不能享受“利”,因为他们没任何福利待遇,有时他们还要自己掏钱为辖区群众做事。那么这***缺任何现实基础的活怎么会有人干呢?古家坳和谐幸福小区63岁的“屋场主”杨厚凡神彩奕奕的道出了其中的秘密:“在我们这里做“屋场主”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因为我们都是村民自己选拔,得到党、政各部门认可中产生的。”他还举了个维护辖区环境的例子:“我们“幸福屋场”有400多人,以前,村民乱丢垃圾的现象很普遍,现在,我们形成“很清洁、清洁、欠清洁”制度来管理环境,因为辖区不大,容易发现,如果那家不注意卫生,我们就会及时的把“欠清洁”三个大字粘在他家的大门上以促使他们改变。”他还自豪的说:“这***的管理执行方法我们镇上的书记、镇长都不敢做。因为我们是民主产生的“屋场主”,真做起来村民也无法可说。”
当然,在浏阳三口当“屋场主”,自主管理只是方法中之一,他们更多体现在引导、服务、奉献上。古家坳一位村民说:“ “幸福屋场”的建设,使我们享受到了平时只能在城市里看到的娱乐生活,如今,村民们讲癖话、打麻将、***恶习少多了。”
三口镇为“幸福屋场”的建设大开了政策允许方面的绿灯的同时,与每一个“幸福屋场”签定了目标责任状,把各类政策通过“屋场主”源源不断的送到每位村民手中和心中。如今的三口,自然环境绿***如茵,风景如画。2010年,成为浏阳信访工作“零群访、零赴省、零进京乡镇、维稳工作零扣分的唯一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