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县被列为全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我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示范点展示台
纯复乡:打造示范片
2009年,纯复乡正式启动县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截至目前,全乡已建成农民集中居住点5个,实现120余户农户集中居住,改造旧房近500户;新建整治干、支、斗、农渠50公里,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0000人;硬化通村组水泥路100余公里;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020口;新建农村车站1个,招呼站12个;新(在)建农民休闲健身广场3个,乡级文化站1个,农村书屋2个,新建村级活动室5个,改造1个,建立农村远程教育站点9个,安装体育健身器材1套;新改造卫生院400平方米,改造村级卫生室1个;建成猪兔养殖示范小区10个,发展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户2700户;发展健康水产养殖示范片9个,养殖面积5500亩;发展林竹及花卉苗木2000亩。
集益乡繁荣村:发展生态农业
2006年,该村被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县共建试点村,并建成市级文明村;2007年建成省级“一村一品”养兔示范村;2008年建成省级“文明生态村”;2009年6月被评为市级“最美村庄”;2010年5月被县委命名“五个好”标兵村党支部。该村通过大力发展兔---沼---桑、果、粮循环经济,建成标准化适度规模养兔户430户,实施红层找水打井630口、建沼气池320口,硬化村组道路6.8公里、便民道20公里,建标准化果园、桑园500多亩,走出了一***适合当地村民致富的路子,目前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5500余元。
门坎乡大水湾村:村民集中居住
近年来,大水湾村加快推进城乡统筹试点工作,实行村民集中居住,建成“新型农民一***街”,实施以林竹和竹编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大促进了农民增收。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年出栏生猪3000头、肉兔4万只、小家禽5万只,年产成鱼200***;狠抓劳务经济,有700多人常年在外务工,年创务工收入达500多万元。200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900元。该村先后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授予“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被县上授予“五个好”标兵村、安全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举措:
科学规划是关键
科学规划是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灵魂,是成片推进示范片建设的“作战图”。近年来,我县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成片推进”的总体思路,在全域、全程、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邀请省社科院、四川大学有关领域专家对我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进行全面规划。在规划过程中,既注重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民居改造、公共服务配套等“硬”的规划,又注重产业培育、环境美化、素质提升等“软”的规划;既注重长远规划,勾画发展愿景,又注重中、短期规划,便于***作实施。同时,通过送规划上门、召开村民代表座谈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真正让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广大群众参与到规划中来,保证规划的实效性、可***作性。
新村建设是重点
新农村建设,重点在新村建设;新村建设,核心在新居建设。纯复乡根据当地村民的经济******和实际承受能力,由县上为村民统一规划设计了10余种套建筑成本控制在8—10万元以内,以“黄墙蓝瓦”的传统川南丘区农房为主体风格、兼具居住和商用为一体的农民新居户型,由农民自愿选择修建。按照农民的居住习惯,由政府按照规划就近选择修建地址,所需建设土地由村“两委”协调,农户自愿协商解决。针对农户自建成本过高的问题,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选择农户***对集中的地方,采取委托代建的方式统一修建农民新居,既保证了农民新居的整齐美观,又有效降低了农户的建设成本。依靠“政府补助一部分、村民自筹一部分”的办法,按照 “屋顶压脊、房檐走线、外墙美观、院坝整洁”的要求,对现有住房进行集中改造,修建了入户便民道路;集中开展以整治“偏房乱搭、柴火乱堆、家禽乱养”为重点的农村“三乱”治理,有效改善了示范片人居环境。同时,统一为新村规划建设卫生室、文化站、便民超市、休闲活动场地和照明、供水、排污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功能配套。
主导产业是支撑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产业支撑。按照“住得下、发展好;既注重面子,更注重里子”的思路,我县把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培育紧密结合起来,在推动新居建设、基础配套等工作的同时,根据当地实际,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有效避免了新农村建设的“空心化”。一方面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按照“依法、自愿、规范、有序”的原则,由农户提出土地流转申请,流转中心提供合同审查与指导服务,推动农村闲置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种植、养殖发展。其中,仅纯复乡新农村示范片就累计规范有序流转闲置土地8000余亩,转移输出劳动力800余人,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150余户,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一方面着力完善利益机制。充分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依托四川通威集团、四川蓝雁集团、四川哈哥兔业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选准主导产业,培育特色基地;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村专业经纪人队伍,按照“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服务模式,在农户、经纪人、市场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完善投入是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县委、县政府针对自身财政实际,采取“项目撬动、农户自筹、社会捐助、市场运作”的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政策撬动。充分用足用好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整合灾后重建、退耕还林、沼气池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土地整理等涉农项目资源,采取“项目叠加、打捆投入”的方式,将***对分散的涉农资金集中使用,充分发挥项目的最大化效益。二是农户自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通过“宣传发动、示范带动、一事一议”等方式,引导广大农户主动筹资投劳,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三是社会捐助。充分挖掘人脉资源,打好感情牌,发动在外成功人士捐资,参与公益设施建设。四是市场运作。结合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运用市场化手段,引进农业开发项目,引导业主在新农村示范片投资兴业。纯复乡总投资3550万元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和总投资500万元的商务度假村项目,就是市场化运作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