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椒县城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有一个略显陈旧的宿舍楼院,大院门头上一块“全椒县庐剧团”的牌子,让人依稀可见这里曾经的辉煌。记者近日来此探访,穿过宿舍楼,发现里面别有洞天,一个约200平方米的排练剧场里,20多名演员正在排练……
“小吴,注意动作!”“音乐,起!”编导薛彭珍正指挥排练戏曲。“只要不出外演出,我们每天都排练。改制后,大家不再坐等人找上门,而是主动找市场,天天盼着有演出。 ”薛彭珍所说的改制是2010年5月,全椒县将庐剧团与南屏影剧院合并成立县文化传媒演艺公司,让这个20年不曾排过大戏、一度面临倒闭的剧团“重获新生”。
谈及庐剧团的“前身”,65岁的原县庐剧团团长,现演艺公司艺术顾问陈思琦深有感触:“剧团始建于1953年,那个时代一晚演两场,票不够卖,还经常到上海、南京等地演出。 ”然而,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起,庐剧团开始滑坡。2010年5月,在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全椒县庐剧团迎来了“新生”。新成立的全椒县文化传媒演艺公司主动承接政府组织的各种文化演出活动、送文化下乡活动,包揽了县内绝大部分商业演艺活动,承接了大量城乡百姓的婚庆服务业务。在占领县内演艺市场的同时,公司还主动走出去找市场,参加滁州、合肥、南京、马鞍山等地的演出活动,与一批企业签订演出协议,知名度不断提高。
有了经济效益,加之省项目资金和县财政支持,庐剧团于去年初开始精心创作编排大型古装庐剧《匡超人》,取材于名著《儒林外史》,在保持传统庐剧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该剧在去年11月26日全椒县举办的吴敬梓诞辰310周年纪念大会上首演,受到一致好评。同时,创作生产了一批小型庐剧节目,并投入设备改造维修资金50万元。去年,剧团还招聘了8名新人。
对于全椒县庐剧团的“新生”,陈思琦有着清醒的认识:“公司现在对政府还存在一定的依赖,没有现代化的排练和演出场地,融资难,人才进的来留不住,创作和编导缺乏,这些都需要演艺公司去创新开拓,‘重生’之后应尽快长大。 ”对此,全椒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唐颖认为,改制后的演艺公司要勇于搏击市场,寻求发展出路,但政府也需要在项目扶持、剧本创作、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罗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