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从延庆县实际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民生活宽裕的******之一。那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又存在哪些问题?根据2006年延庆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简要分析。
一、 我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状
1.交通状况与出行******明显改善
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截止到2006年底,全县376个行政村,100%的村和自然村通公路,比1996年提高了2.18个百分点;27.66%的村地域内有车站。
2006年末,全县376个行政村中,352个村村内主要道路完成硬化, 硬化率达到93.6%。从进村公路路面类型看,水泥路面和柏油路面各占50%,均为188个行政村。从村内主要道路路面类型看,以水泥路面为主,为316个村,占84.04%,用柏油修路的31个村,占8.24%;用沙石、砖、石板等修路的20个村,占5.32%。71.01%的村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路面整洁干净,基本解决了百姓雨天、黑天出行难的问题。公交车920贯穿县城、张山营、井庄、大榆树等15个乡镇,交通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政府制定的公交车费打折的便民优惠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2006年末,延庆有火车站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26.67%,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占86.67%。乡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在一小时车程内的占100%,距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出入口在50公里之内的占86.67%。
2.电力与通讯事业发展迅速
电力、通讯事业是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006年末, 93.33%的乡镇已经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全县100%的村和100%的自然村通电。
截止到2006年底, 100%的行政村实现了通邮、通电话、通电视。与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比,通邮的行政村所占比重提高了8.96个百分点;通电话的行政村所占比重提高了50.61个百分点;能接收电视节目的行政村所占比重提高了2.42个百分点。2006年末,已安装有线电视的行政村达到298个,占全部行政村的79.26%。一些山区村庄的农民由1996年的北京人看不到北京台,只能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几个频道,提升为不仅收看的中央台节目更加清晰,而且还能收看全国各地几十个频道的电视节目。电力、通讯设施的普及和完善,大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
3.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基本得到保证
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在全县70032户农村常住户中,有***468户使用入户管道水,占99.19%,比1996年的48.48%提高了50.17%;在376个行政村中有323个村安装了自来水系统,占85.90%,比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时的35.35%,增加了50.55%。达到安全饮用水标准的村有279个,占74.20%。入户管道水的普及,为农民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同时也降低了由饮水问题引起的诸多疾病。
4.农村环境卫生大大改观
2006年末,在本次普查的376个行政村中,实施垃圾集中处理的行政村有285个,占全部行政村的75.80%。从垃圾处理方式上看,集中收集送垃圾填埋场的行政村有142个,占全部行政村的37.77%,集中收集送垃圾处理站的镇有6个,占40.00%;从垃圾存放方式上看,封闭存放垃圾的行政村有95个,占全部行政村的25.27%;从垃圾收集频率上看,1天以内收集的行政村有102个,占27.12%;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的行政村有19个,占5.05%;行政村内养殖区有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的8个,占2.13%。
全县有114个行政村即30.32%的村完成了改厕任务;行政村内现有公厕171个,其中:水冲式厕所达到84个,占49.12%。
5.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逐步推进
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城乡贫富差距大,农村发展***对滞后,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发展和完善乡村文化教育就成为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2006年末,全县6.67%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46.67%的乡镇有公园、广播和电视站。48个行政村有文化广场或休闲公园,占全部行政村12.77%;154个行政村有体育健身场所,占40.96%,与1996年***比,实现了从无到有;72个行政村有图书室、文化站,占19.15%,比1996年提高了18.18%;102个行政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占27.13%。***.95%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15%的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7.98%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比1996年提高了0.72个百分点。
6.农村基本医疗足不出村
2006年末,222个行政村有卫生室,占全部行政村59.04%;有行医资格证书医生的行政村201个,占53.46%。27个行政村有行医资格证书接生员,占7.18%。村委会到最近医院、卫生院距离在3公里以内的行政村17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6.81%。十年间,农村基本医疗******得到改善,基本上实现足不出村就可以得到基础性的医疗服务。
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在农村总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主要反映在:
1.农村住户厕所设施简陋。此次农普数据显示,全县农村住户使用水冲式厕所的有13092户,仅占18.70%;使用旱厕的有40977户,所占比重为58.51%;在农村住户中仍有无厕所和使用简易厕所的情况,使用简易厕所或无厕所的有15963户,占22.79%。农村住户卫生设施仍以旱厕为主,两成住户仍使用简易厕所或无厕所,家庭卫生设施急需改善。
2.环境卫生治理不到位。调查结果显示,仍有91个行政村对生活垃圾未作任何处理,占全部行政村的24.20%,垃圾露天存放的行政村281个,占74.73%,村内垃圾存放4天以上收集的行政村102个,占27.12%,污水无序排放的村331个,占88.03%。部分村庄垃圾成堆,臭气熏天,脏乱差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广大农户居住分散,治理成本大;二是大部分农户对生活垃圾处置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不能做到袋装化和集中堆放;三是由于资金不能长期保障,基层干部对该项工作比较消极。
3.仍有少部分农民用水安全不能保证。从饮水情况看,尽管有99.19%的农户已使用了管道水,但全县还有1493户农户饮水问题有待解决,占总数的2.13%,其中有160户农户的饮用水来自池塘、 有12户农民的饮水来自江河湖水。饮用水没有经过安全检验的行政村有90个,占全部行政村的23.94%。
4.农民文娱生活存在较大差异。从文化、体育方面看,十年来,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各村情况参差不齐,还有较大部分行政村存在问题,80.9%的行政村没有图书馆(文化站),59.0%的行政村没有体育健身场所,72.9%的行政村没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87.2%的行政村没有休闲公园或文化广场,还有78个行政村未安装有线电视。
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措施
1.规划先行、统筹安排。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将“新农村”改造纳入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好基础设施、房屋建设、生态环境、社会公共配套设施等建设,并作为“新农村”改造的强制性规划******加以落实。
2. 增加政府对农村的投资额度。坚持以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作为重点、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原则,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一步到位的原则,科学规划、分步建设、逐步完善。高标准改造并逐步完善供水、排水、电力、电信、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设施,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使本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
3.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广大农民群众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主要受益者,也是主要参与者。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积极依靠农民的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注重发挥农民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农民的意愿。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是农民自己的事,因此必须将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自己的家园自己建”上来,把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进一步激发农民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