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按照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实施为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黑龙江这***一个农业大省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实现这一目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它既影响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提高,也直接影响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性公共基础设施,如水、电、街道、体育与娱乐设施、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少儿活动中心等;二是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主要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是乡村公路,即通村与通乡公路。
1、生活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农民的生活性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据统计,2004年,全省县域内通电话的村达到96.7%,通有线电视的村达到68.3%,村屯住宅砖瓦化率为***%,一些村屯还建起了图书馆、文化站、休闲场所、灯光球场以及老年活动中心等,大城市郊区、中心乡镇等集体经济较好的农村社区,村镇建设规划合理,水、电、路等设施完备,文化设施种类也较多。2005年末,按照国家标准全省累计解决958万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9101处,惠及人口68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4%。
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发展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截至2005年末,黑龙江省已建成江河堤防1.2万公里,水库630座,水库设计总容量95.7亿立方米,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4%。全省水库供水、径流引水、地下取水的总供水能力为275亿立方米,初步建成了农田灌溉体系。截至2005年末,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3624万亩。
3、乡村公路建设现状
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乡村公路建设。截至2005年末,全省65个县市中,有50个实现了以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连接,6个实现了三级水泥(沥青)路***连接;931个乡镇中有918个通公路,其中548个通水泥(沥青)路,分别占乡镇总数的98.6%和58.9%;9157个行政村中有5482个通公路,其中1489个通水泥(沥青)路,分别占通村公路的59.9%和16.3%;全省农垦系统148个农场中,有62个通水泥(沥青)路,占农场总数的41.9%;2286个连队中,有1813个通公路,其中有46个通水泥(沥青)路,分别占连队总数的79.3%和5.1%;森工系统673个林场中,有354个通公路,占林场总数的52.6%。
二、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当艰巨
首先,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是农民生活、生产中最现实、最直接的困难。目前,全省有21473个自然屯、1030万人存在饮水困难,分别占行政村和自然屯人口的56%和52%。农民饮水安全也难以保障,饮水不安全的村屯占全省村屯的一半以上。其次,通讯设施入户率极低。虽然全省通电话村与通有线电视村比例较高,但由于农民收入较低,交不起进户费,普遍存在有线电视通了却看不起、电话线通了却用不起的现象。第三,文化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以及村镇建设欠账较多。很多村屯没有图书馆、文化站等,村镇建设也缺乏整体规划,自然屯分散、农房滥建现象严重。
2、农田水利设施薄弱
一是病险水库较多,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全省现有630座水库中,病险水库达516座,占水库总量的80%。如此多的病险水库,为防洪减灾带来了隐患。二是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较低,农业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因排灌设施建设不完善,且现有排灌站大部分年久失修,达不到设计灌溉能力,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全省播种面积的1/4左右,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从整体上看,大型水利设施因是国家财政负责投资与维护,保养***对较好。而地方小水库与支渠的建设与保养普遍较差,因为这些是需要农民集资建设与维护的,在原有的集体经济解体后,原有的集体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机制已经随之解体,而新的机制尚没有形成。所以广大农村的农田水利设施长期以来实际上是处于一种“吃老本”的状态。
3、乡村公路通达率低,等级差
黑龙江省现有乡级以上公路总里程67077公里,列全国第14位,但公路网密度仅为14.8公里/百平方公里,在全国排倒数第6位。目前全省行政村的通达率不到60%,水泥路面还不到20%。在县乡公路中,按技术等级分,四级路占近30%,等外路占近10%;按路面等级分,砂石路面约占45%,砂土改善路面约占30%,无路面约占8%。等外路和自然路偏多,而且缺桥少涵,使晴通雨阻公路大量存在。在全国157个不通公路乡镇中,我省占13个,仅好于西藏;不通公路的行政村全国有49374个,我省占4113个(含农场),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近40%,从比重上看在全国排最后。
从总体看,黑龙江省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当薄弱。其原因一是缺乏统一规划,造成了公共基础设施不配套与布局不合理。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投入水平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大都是由农民自己出资,我省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筹资能力较弱。近两年通过实行“一事一议”、“以奖代补”政策,省财政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给予了一定的补贴,但现行政策标准低,难度大,对大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乡村公路等耗资较多的项目存在“议不成、办不了、行不通”的问题。本该由国家公共财政负责的社会公***品由不具备能力的农民来承担,必然造成发展的滞后。
三、加快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1、统筹制定和完善小城镇与村屯建设规划
要合理确定小城镇和中心村的空间布局,有计划地合并和控制自然屯的发展,引导村屯人口向中心村和小城镇聚集,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留出空间,降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品供给的成本。科学制定村镇建设规划,使村镇建设整体布局合理,区域特色明显,设备齐全,功能完善。
2、努力增加政府的资金支持力度
要确立以政府无偿提供为基本思路的农村公***品供给政策,财政支出由重点支持城市向重点支持农村转变,特别是应重点保证涉及农民基本人权和长远发展的公***品的供给,努力增加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形成稳定的支农资金投入机制,确保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政府新增财力大幅度地向农村倾斜,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迈出实质性步伐。
3、加快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筹资机制
由于我省财力紧张,无力支撑新农村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因此,在努力增加政府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应适当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集体辅助、个人补充、市场运作***结合的筹资机制。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县、乡、村的积极性,约束和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建设。通过财政引导带动社会投资,拉动***贷款,启动民间资金乃至引进外资,拓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供给渠道。在明晰产权的前提下,按照“谁使用、谁付费”、“谁投资、谁收费”的原则,在税收、补贴、贴息等方面对民间投资给予优惠和鼓励,吸引民间资金投向农村社会事业。
4、改革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体制
目前政府对农村的投入渠道较多,支农资金的安排是分部门管理的。这种管理模式使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项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和交叉,造成了政府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多头管理,力量分散,不利于统一监督、管理和协调,不能形成合力。因此,应对现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加强统筹协调和统***排,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对各分管部门的职能分工也要加以明确,确保支农资金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
5、实施梯次发展战略
全省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同步进行,必须分步实施,梯次发展。应选择******较好的村镇,在政府扶持、引入市场机制、配套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试点,适时总结经验,扩大成果。在典型村镇的示范带动作用下,逐步推进全省的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