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是党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果建设不好,必将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农村基础软设施建设每年都有新变化,但速度明显滞后,设施严重老化,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了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根据对广大农民群众及时地调研,得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方针对策。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基础设施建的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公路网络建设薄弱
要致富,先修路,农村公路不仅是农村主要的出行通道,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通道。村村通工程虽然在2004年1月16日,信息产业部下发了《关于在部分省区开展村通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已经提出。然而,我县修建的村级道路技术含量低,路面结构多为泥石路,虽能通车,但雨季一到,便泥泞不堪,给当地农民生产生活造成积大的不便,这种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追根溯源,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家国对公路建设一直以来是以地方为主体原则,但往往因地方投入能力有限,做不了主。所以,公路建设资金“等、靠、要”的思想在基层干部中是普遍存在。即使争取到了国家在农村公路建设上的资金,但往往用到了县级以上等级公路上,真正投入到乡村公路建设上的微乎其微。二是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据调查,目前很大多乡镇都没有成立养护机构,已损坏的公路得不到及时修护。三是没有一批专业村级通道修建公司。村级通道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北方***对好一点,村与村之间基本上都已经是三级公路,但南方却***对落后。再比方说美国,很早就已经引进外资或把村村通作为公益事业,通过招投竞标,让有能力的公司来做这一事业。所以说很多别的地方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
(二)农村水利设施老化问题严重
除了近几年开展的部分兴修水利外,现在我县的水利工程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修建的。当时主要靠农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修建的标准很低,再加上长期以来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经过了近五十年的风雨运行,设施严重老化,堤身单薄,堤***滑坡十分严重。排渍、排灌机埠也都是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设备,大部分已不能正常运转,急需更新。虽然县政府多方筹措资金,维修加固堤防险段、排渍机埠等,但仍存在诸多隐患,难防大汛。据估算,如果进行大规模彻底维修改造,所需经费将达数千万元。经费从何而来?这不得不成为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三)农村新能源建设进程缓慢。
现在大多数农民还是以稻***、柴为燃料,而使用电能、沼气、天然气、液化气及其它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的农户极少。沼气是清洁能源,具有广泛的综合效应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沼气建设是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的重点,是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据估算,农民使用沼气每户每年可节约燃煤0.8***以上,节约薪柴2***左右,每户平均增收可达800元,农户还可开展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每年可直接或间接增加经济效益2000元左右。既然益处多多,为何沼气建设发展迟缓呢***原因有四: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对沼气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各级、各部门缺乏对农村沼气建设工作统筹规划,缺乏建设资金的有效投入,缺乏管理机构和服务队伍的建设;三是社会各层面尚未建立有效的支持帮助激励机制,没有调动广大农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四是农户本身对生活质量要求不高,加上建沼气池能力不足。据了解,农民建一口沼气池的费用大约3000元左右,虽然每建一口按国家政策可奖励600元,县里加大奖励基数至1000元,但农民还是无法承受。就拿阳朔金宝乡来讲,全乡有7000多户人家,建设沼气的只有4000左右,根本达不到75%。
(四)农村人居环境令人堪忧
由于农户养鸡鸭猪以散养为主,家禽粪便随处可见;许多农户的牲禽圈舍就在住房旁边,圈舍里滋生大量蚊虫、苍蝇,极易传染疾病;农民家中的厕所多为“旱厕”,直接与牲禽粪坑连接,没有经过处理,有的甚至是露天厕所;路旁屋边到处是一堆堆的垃圾和肆溢横流的生活污水,污水直接渗入地下,直排沟渠和水塘。村庄的大小道路两旁、农户庭院内外,到处可见断砖、碎瓦、乱石、桔杆、牛马及鸡鸭等畜禽的粪便。村边的水塘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游泳灌溉”、90年代“垃圾覆盖”,现在已是生态破坏。造成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农村生活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经济体制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县、乡政府提供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较弱,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如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填埋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处于空白,导致农村环境日益恶化。此外,与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差,农村环保宣传教育不够有关。由于人力、资金******的限制,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环境意识不高,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对环境的要求。近年来,尽管开展过文明村镇的创建活动,各村镇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但这些环境卫生的治理带有临时性、突击性,创建完成验收后,管理上松懈了,“脏、乱、差”现象又迅速回潮。新农村要有新环境,农村没有天蓝、水清、村绿、整洁的环境,再富裕的乡村也称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大农村硬***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强领导,责任落实
马晓河说:“科学发展观要求在新时期树立一个新的政绩观,强调政府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推行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进一步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他接着说:“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大的问题要把社会公共资源在城乡、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资源等方面进行合理配置。”这说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是政府,所以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责任。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由各县党委政府组织成立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抽调得力人员集中办公,认真全面开展排查调研,针对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方案的制定应经过调查论证,把***关的数据成立数据库,经过专家评测实施。为了确保各项支农、涉农资金和项目落到实处,县里可制定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并将这项工作列入乡镇(街道)和县直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评主要内容,将考核结果纳入各单位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干部选拔任用直接挂钩。
(二)加大投入,社会共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现在,我们应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支农政策,积极向上争取一部分资金,特别是利用国家“以奖代补”政策,积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在严格按照市发的***关文***规定,确保不加重农民负担的情况下,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按照自愿原则,鼓励农民、个体户或企业以独资或股份制形式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乡镇地方财政,要通过压缩其它支出,挤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是通过申请补贴或以村为单位向***申请贷款的方式筹集部分资金。与此同时,要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政府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不搞政绩工程,让资金使用合理高效。
(三)宣传造势,形成氛围
2006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特别是免征农业税,加大粮食直补,扩大农作物良种补贴范围和规模等政策,惠及农村千家万户,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我们应该借此良机,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介,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认识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从而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之中。
(四)规划先行,突出重点
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塑造农村新风貌的关键一环。因此,必须以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好村庄住房和水、电、路、排污等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村庄建设杂乱文章,设施不配套的问题。目前我认为重点是抓好“二清二治四改”:“二清”即开展清垃圾、清污泥活动,目的是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二治”即治山、治水。目的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防汛抗旱能力。“四改”即改路、改水、改圈、改厕。改造农村道路,实现村村通公路,村主干道硬化(油化)率达100%,村庄内公共道路平整通畅;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改善农村居民饮水******;改变农村传统养殖习惯,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鼓励农户改厕,建设无害厕所。
(五)引入竞争,市场管理
以前农村的基础设施管理主要是实物管理和设备管理,谈不上资产经营管理。所以造成了无偿服务,无偿供给,无偿消费的状况;而且供给越多,需求缺口越大,实现扩大再生产步伐就越艰难。因此,在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方面,应引入竞争机制,推行市场化管理,确保使用效率,延长使用年限。同时,对现有的基础设施的产权可以进行拍卖或承租,所得资产由村委会集中用于农村公益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滚动发展。对容易管理和维修的基础设施有偿承包,由承包人定期对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村委会按照目标责任管理合同书的规定定期支付其劳动报酬。
综上所述,要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路还很远,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更好更快的完成这一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