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随着人们对传统建造技术的否定和传统工艺的丢失以及对城市钢筋水泥的盲目崇拜,多样化的乡土建筑文化也在迅速消亡,农村的建设方式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目前最为严峻的社会生态问题之一。在农村发展生态建筑,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结合,开辟出一条适应生态、绿色节能的农村建房之路,正在成为部分有识之士的实践方向。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地区建筑用能迅速增加,尤其是北方地区农村建筑采暖以生物质能为主的模式,逐渐被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的模式所替代,农村建筑节能形势日趋严峻。一些地区为农房节能改造制定了各式各样的标准图集。标准图集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就地取材、循环利用、经济实用,要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此外,在改造民居时,不破坏村庄原有的生态体系,让农民可以因袭炊烟袅袅的生活习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房节能改造。
农村住宅建设应因地制宜
位于山东省胶南市的红草岭村,其民居建设的模式值得我们思考。小村地处丘陵地带,共有72户人家。据记载,红草岭村坐拥胶南市最大的河流白马河,是龙马文化的发祥地,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红草岭村的村民们一直因袭着传统的居住模式,有的村民甚至仍然居住在用土坯建造的房屋中。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同时也为响应国家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青岛市将红草岭村定为试点。
在红草岭村一个普通的农户家,主人石学强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了他的新居。石学强说,他们家族世代居住在这个僻静的小山村中,自从搬进新居后,他的生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
走进石学强家的院子,一栋二层的普通小楼坐落在正南侧,从外面看极为普通,没有华丽的装饰。据施工的技术人员介绍,建筑整体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外围护墙体采用秸秆草砖,具体做法是将秸秆按一定尺寸绑扎后进行高压制胚,在胚砖外喷刷灰泥,形成规格基本一致的秸秆砖,然后将其绑扎在主框架结构上,同时秸秆砖之间通过纵向钢筋紧密牢固地连接起来,内、外侧分别设置隔汽层,再进行墙体的室内装饰刷白和室外喷射防水灰浆。秸秆砖的应用可就地取材,价格便宜、原料来源广、保温性能好,可以达到同等厚度砖墙保温效果的6倍以上,减轻自重,减少钢筋水泥用量,同时减少了秸秆燃烧对环境的污染,变废为宝,既增加了秸秆利用率,又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据了解,用草砖即秸秆砖建房已有100多年历史,19世纪90年代,由于木材缺乏,美国北部的移民开始用草砖盖房,至今,这些草砖房仍然有人居住。到了20世纪80年代,草砖由于其节能性能优良,并且有效地保护环境,而逐渐在北美及欧洲部分国家流行。
在我国广大的东北地区和胶东半岛地区,许多农民仍然习惯睡土炕,这也是几千年来的一种文化和居住习惯。在石学强的新居,也保留了传统的灶台和火炕,但却是经过改造的“吊炕”。传统的火炕是由土坯砌筑而成,有相当一部分热量通过地面散失掉。为了节约能源,提高室内温度,设计者对原来的土炕进行了改良,采用了“吊装式火炕”。吊炕的上下两面均可散热,相对于传统的落地炕单面散热,提高了散热率和室内温度提升的速度。在火炕旁边还设置了火墙,烧水做饭时,产生的热气通过烟道加热吊炕,烟气最后从烟囱中排出室外,这样可以有效节约煤炭和木柴的用量。
在我国农村,厕所卫生条件差一直是大问题,而在石学强的新居中,记者看到楼上楼下有两个卫生间。石学强介绍,厕所里的下水管道与屋外的沼气池相连接,粪污通过地下管道直接进入沼气池中,粪污中的细菌和病菌在密闭的沼气池中经过高温发酵后被杀死,从而改善了村民的卫生条件,也保护了村庄的青山绿水不被污染。
在红草岭村还有一项第三产业,那就是生产食用菌。以前,生产食用菌的菌棒废弃后无法处理,扔得满山坡都是,现在有了沼气池,废弃的菌棒也有了用武之地。在春、夏、秋三个季节,沼气池产生的沼气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农户的厨房,解决了全家人的烧水、做饭所用的燃料问题。用沼气炉烧水做饭既减少了家庭的经济开支,又节省了劳作的时间,还降低了劳动的强度。到了冬季,沼气池产生的沼气还能作为取暖燃料使用。
有专家指出,红草岭村地处北方农村,其地理、气候条件与南方农村差异较大,因此,红草岭村的案例仅仅适用于那些与其条件相近的村落,而对于南方的村庄,则不适用。村庄的改造应该各种模式并存,关键看其是否符合当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以及村民的居住习惯。基于这样的原则,红草岭村的实践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村庄改造不应被“一刀切”
从时间上看,红草岭村的实践最初开始于2009年10月。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和认真听取专家及各方面意见,尤其是镇、村两级领导的意见,并根据当地农民实际经济收入情况,建成了现在的农民新型节能房屋。如今的红草岭村依然是那个青山环绕、幽静雅致的小村庄,村民其乐融融,享受着科技带给他们的便利,而在房屋日常维护上,也不比从前付出更多。
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事业。早在2009年,就有学者提出,生态住宅应该成为农村住宅建设的目标和追求。所谓生态住宅,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因此,在农村住宅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合理运用资源,实现农村住宅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目标,实现农村住宅与农村环境的完美和谐,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忽视了农村住宅的居住功能和居住文化。
在北方某地就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村庄被确定为该地区的农村住宅示范村,此项目由一家私营企业自行开发,共建住房415户。住房全部采用保温节能建材,外墙采用一部分稻秆保温,屋面瓦选用橡胶瓦片,外窗选用中空玻璃塑钢门窗,部分太阳能热水器和外墙竖挂太阳能集热器辅助供暖,其余生活用气选用秸秆气化供气。供暖选用燃气锅炉加地面辐射采暖和秸秆直接燃烧火炕取暖。每套房屋的建房成本为35000元至45000元不等,卖给农民的统一售价为11万元每套。由于房间设计不合理,如没有遮雨工具间,没有农具间、放柴间等,农民认为价格偏高而且不实用,至今没有人愿意买,而此项目至今仍然闲置着。
这就是典型的不考虑农民原有居住习惯、只是一味按照统一模式建农房所付出的代价。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有些农房改造后,日常维护费用高得惊人,最终那些先进设施成了摆设。专家认为,传统农业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如果对农村盲目进行城镇化改造,也会像城市一样产生大量废物。正确的策略是对农村房子进行节能改建,如在农房朝阳面装上一个玻璃取暖房,或在屋顶装上太阳能热水器,山西、陕西的窑洞是地热能利用最简单的方式,只要进行通风采光改善就可以了。
节能技术应恰当地运用于农房中
著名经济学家、生态学家莱斯特·布朗认为:许多早期文明都走上了让自然无法承受的经济发展道路。我们目前也同样走在这条道路上……而今天的形势更具挑战性,除了森林缩小、土壤被侵蚀之外,我们还须解决地下水位下降使农作物枯萎以及热浪频繁、渔业衰败、沙漠扩张、牧场退化、海平面上升、物种消失等等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农村发展的模式以及工业发展的模式应当向生态文明渐进和转变。
据专家测算,如果在农村将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风能、小水电、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加以推广利用,保留和改良传统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农村人均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减少到城市居民的1/5,甚至更低。此外,可再生能源在农村的应用将会成为一个发展迅猛的大产业,也可以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和发展农村服务业的支柱产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指出,乡村生态的循环链、乡村生活与生产混合等特点必须加以完整细致的保护。在农村,应尽可能应用小规模、微动力、与原有生态循环链相符合的“适用性”环境保护技术和能源供应方式,而不能盲目照搬城市大型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或盲目追求所谓的“高新技术”。在农村能源系统建设方面,应推广太阳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但是不一定是太阳能电池。在发达国家,太阳能电池在农村已经普遍推广。我国目前可先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或太阳房,也就是在农居朝阳面装几块玻璃把太阳光的热量引进来。其次是地热能利用。再其次是生物质能源,压缩秸秆等。最后是沼气、小型风能、小水电等再生能源。不应把陕北、山西等地的窑洞式传统农居拆除重建成“大江南北一个样”的农民小别墅。
要合理恰当地将节能技术运用到农村住房中,根据各个地区实际的自然条件去建造,而不是只采用其中一种或两种模式。在对农村住宅进行改造的同时,还应注重保护当地的文化风貌以及地域特色。在城镇化进程中,不要让我们的古村落消失在千篇一律的改建中。
记者 韩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