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新农村 > 农村新设施 > 萧县张庄寨镇农民文化生活丰富新颖 返回首页

萧县张庄寨镇农民文化生活丰富新颖

时间:2012-11-06 13:49来源: 作者:收藏
    万顷玉米如巨幅的青纱帐,随微风“波浪”起伏。忙完田管的农民聚到田头,用玉米秆在地上写写画画,谈笑风生。9月22日,记者在萧县张庄寨镇见到了这样一幅独特场景。“俺们平时画画有瘾,干完农活不管多累都会切磋切磋。”农民李从军憨厚地笑道。

    走进一些农户家中,堂前硕大的画案让人眼前一亮,农具的泥土味和书画的翰墨香交融一体,别有情致。朴实的乡下汉子嘴里常蹦出“大写意”之类的雅词,令人刮目。10年前,这个镇的农民家连张书桌都看不到,孩子做作业趴饭桌,现在许多人家不仅书桌、书柜齐全,还纷纷置办文房四宝。“几年前农民只会画写实的‘农民画’,由于经常练习和交流,如今升级为重意趣的‘文人画’。”农民书画家张学德自豪地说。

    农民书画的普及得益于该镇的“淮海书画家协会”,在它的带动下,全镇善施丹青者现已达3000多人。在这个“草根协会”的创作室,记者看到40多位农民正陶醉于水墨清香中,他们都是省级以上书协、美协会员。“农家亦有钟王笔,续我国光瓣瓣香。”协会副会长李浩诗兴大发。10年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农民“白天听鸡叫,晚上听狗叫”,李浩忍受不了乡里的沉闷,每次打工返乡只待几天。2004年,在政府的引导下,李浩和另一位农民章广宇成立了农民书画联谊组织,聚拢了数十位书画爱好者,通过请老师讲座、办书画沙龙,带动了全镇学习书画热。近年来,萧县实施“狮虎计划”,大力培养农民书画人才,目前全县所有乡镇都有书画院、书画协会,农民书画队伍达3万多人。

    清香翰墨浸润出淳朴乡风。镇里一场婚宴上,十几位农民书画家挽袖泼墨,喜气洋洋,而此前,新郎给新娘家的“彩礼”就是一张画案。过去,皖北农村结婚要彩礼成陋习,办喜宴更要大吃大喝三天。现在,“结婚不要彩礼要画案”,“送礼不送烟酒送字画”已成风尚。

    领略了“阳春白雪”的农民书画,再走进镇里1100多平方米的文化站,扑面而来的是如火如荼的群众文艺活动。多功能厅里,一群中老年人正聚精会神地吹吹打打。镇文化站站长张美容告诉记者,过去文化站只有一间危房,文化活动基本停滞。“今天的文化站有阵地、有设施,农民聚在一处乐子多。”

    农村文化活动火起来,也暖了弱势群体的心。在文化站,一群残疾人、低保户正在饶有兴致地学绣虎头鞋。一位老人说:“俺这鞋做好了送给村里娃穿。从小穿有鼻有眼的鞋,长大就长得有鼻有眼。”过去,他们生活单调,有的成为“空巢老人”,如今,文化站成了他们温暖的家。

    晚上一过6时,广场上 “咚咚锵锵”地响起来。在袁圩村,20多名妇女聚在一块跳起广场舞。“现在大家的艺术细胞都比从前活泛了。”村妇刘玲说,她在集镇上炸了十多年肉丸子,整天脏兮兮,还绷着脸,自从跳舞后变得爱美和活泼起来,过去不穿裙子的她现在有十几条舞裙。“俺农民每天是唱着过、跳着过。”说着,她裙角飞扬翩翩舞入人群。

【相关链接】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全面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10年来,我省建成18952个农家书屋;纳入省民生工程的124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面建成达标;400万偏远、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听到了广播、看上了电视。到今年年底,66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还将配上公共电子阅览室,广大农民群众将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共享网络书香。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