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持续加大文化投入,加快构建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高效、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6800万江淮儿女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和风”吹拂江淮大地,“文化惠民”让城乡百姓的生活更精彩。
公共文化 踏上“均衡跳板”
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要求,也是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科学发展、共创兴皖富民大业的生动实践。
2006年,我省设立省、市、县三级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省里拿出1000万元作为省级专项资金,为农村文化建设送去了“及时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一大批文化民生工程全面推进,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
2009年,省里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政府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为文化惠民工程 “提挡加速”。2006年至2010年,全省财政在文化方面 (含体育)的投入累计达到174亿元,年均递增24%。
坐落于合肥市天鹅湖畔的省博物馆新馆于2011年9月正式开放,为省内外观众打开了一扇触摸皖风徽韵的时空之门。近年来,安徽投资上百亿元,在城市建成了49个标志性文化设施,一座座崭新的博物馆、文化馆、大剧院拔地而起,提升了城市品位,丰富了城市内涵。
2008年开始,全省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相继免费开放。 2011年6月,全省88个图书馆、120个文化馆、1389个综合文化站也步入免费时代。
多措并举 激活文化阵地
“这条街上,就数农民文化家园门口停放的自行车、电瓶车最多。 ”阜阳市阜南县三塔镇三塔村村民王力笑呵呵地说。依托农村网点,实现“新华书店便民店、农家书屋、网吧”三合一,安排专门人员从事管理、服务工作,解决农民朋友“读书难”、“上网难”,新华发行集团与阜阳市的这一创新举措受到乡亲们的欢迎。目前,这一模式正在全省推广,预计今年建成100家农民文化家园。
大力建设文化惠民工程的同时,我省注重创新运行机制,优化服务功能,努力激活文化阵地,惠民便民乐民。合肥市图书馆为每本图书植入智能芯片,借助自动定位、扫描等功能,读者将更加方便快捷地办理借阅手续。六安市霍山县与儿街镇四顾冲村“一室多用”,以农家书屋服务为主体,辅以图书销售、邮政代理、移动业务办理等业务,极大提升了书屋人气,方便了群众生活。芜湖县以财政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为每个乡镇文化站公开招聘工作人员,为每个村农家书屋选聘图书管理员,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
城乡共建 丰富“文化大餐”
“崭新的江淮,升华着时代畅想……”从2004年开始,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的“江淮情”艺术团,每年都要带着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深入各地慰问演出,为基层群众献上精美的“文化大餐”。党的十六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深入老区、灾区和贫困山区,送戏、送书、送电影。 “童心大舞台”、“送欢乐到基层”等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繁荣基层文化光靠“送”不够。来安县通过在一个村选择一户村民设立“宣传文化中心户”,把政府支持购买的文化设施 “包干到户”,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千家万户。在凤阳、肥东等地,政府扶持或农民自办的“文化大院”也成了农家的大学堂、大舞台。
“种”文化关键要有队伍。省文化厅2009年推出“3311”计划,即用3年时间,壮大临泉杂技、埇桥马戏、安庆黄梅戏3大特色区域民营演艺产业,重点扶持100个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培训1000名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骨干。目前,全省民营艺术院团达1448家,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年演出30余万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