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新农村 > 农村新设施 > 合肥“数字电影”下乡5年成果丰硕 返回首页

合肥“数字电影”下乡5年成果丰硕

时间:2013-01-31 15:46来源: 作者:收藏
    刚刚结束的合肥“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合肥市今年将继续加强农村电影“2131”工程建设。

  近年来,合肥市大力发展农村电影事业,为广大百姓送去知识和科学的同时,也带去了欢乐。几日来,记者采访了长期在农村放电影的放映员,了解其背后的甘苦,听取对电影下乡的意见和建议。

  结情电影

  大圩的李艾红脸膛黝黑,2008年5月,数字电影开始下乡,各地积极启动免费为农民放电影。由于曾拥有相关技术,热心的李艾红便成了一位电影放映员。

  从此,一辆电动三轮车、一个装着布幕的旅行包,两个音响以及沉重的数字放映机,就成了李艾红的“忠实伴侣”,陪伴着他走遍大圩的农村、学校、文化站点等。

  不论是三伏天,还是数九寒冬,李艾红都坚持为乡亲们放电影。有一次,李艾红到慈云村,放映中途突然下起大雨,200多名观众正看得津津有味,老李只好找来雨具保护放映机,还要保证不断电。“只要断电5分钟以上,放映机就不能工作,这部电影拷贝就毁了。”

  和李艾红不同,巢湖市五星行政村56岁的欧玉财,出身于电影放映“世家”。“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就跟着舅舅放电影”。欧玉财回忆说,那时候他们特别吃香,各村都在争,甚至把衣服给扯破。想放电影,都得提前好多天预约。所以,干起来特别的带劲。

  收获感动

  欧玉财说,有段时间,受到电视的冲击,农村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他的电影放映也停了一段时间。2008年数字电影下乡,他又走上了这个自己非常喜爱的岗位。

  “小村子有二三百人,大的村子有五六百人”,欧玉财说,现在群众还是喜欢看。这就是他又开始放电影的原因。

  因为放电影,我也成了当地的“名人”。李艾红说,虽然苦点,但自己很喜欢。

  现在的电影,不像以前那样,让观众纯粹看故事。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可以送科普知识。谈到这个话题,一下子打开了李艾红的话匣子。

  李艾红乐呵呵地说,虽然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了冰箱,但是什么蔬菜可以冷藏,什么食物需要冷冻,许多百姓还一头雾水。在许贵村,李艾红放映了如何使用冰箱的影片,受到了观众的极大欢迎。

  “每次放正片前,都会放映许多科普知识。”李艾红说,他放映的科普知识很广泛,涉及种植、养殖、生活百科等,不少农民看电影时,还带着纸和笔,进行记录。

  放电影是个苦差事。李艾红说,经常半夜三更回家。有次三轮车在中途抛了锚,就是发动不起来。前不搭村后不靠店,深夜里上哪儿修车?李艾红只好咬着牙,推着满载着放映设备的三轮车回家。

  除了苦之外,李艾红收获的更多的是感动。在圩西村,两个老年人看天热,竟然拿扇子替他扇。有时村民还送水送吃的,这时就感到自己的付出特别值得。

  渴望新片

  现在农村数字电影发展得如此好,可有什么不足?

  李艾红说,他和同行经常交流,现在面临的同一个问题是,放映的片子许多很“过时”了,大家不喜欢看。尤其是,现在科技比较发达,电视和网络已经进入普通家庭,如果放的影片不及时更新,观众会越来越少。

  “群众也渴望看商业大片,他们不奢望能够及时看到新的商业大片,但至少去年的商业大片,能够在今年看到一些。”李艾红说,片源不足、不新,是他们最头疼的事情。

  采访中,几位群众也反映,现在农村放映的电影,有些不好看。他们希望,能够看到城里电影院放映的电影。

  “现在农村看电影的,中青年少,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所以最好有多一点的喜剧片、战争片。”欧玉财说,虽然每次去拷贝电影,有一个很长的目录供选择,可是,大多都是旧片子。

  大圩镇宣传委员姜小飞说,他们现在正在积极探索,采取突破常规的方式让农民看到更多更新的电影。当然,这些都须征得上级的认可,放映的影片还要仔细地审查,但总比放群众不喜欢看的影片效果要好。

  李艾红说,他现在很想为辖区的体育学院放几部电影,但是,就怕自己带过去的影片,学生们不喜欢。

  当前,合肥市正在积极推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如果在影片的选择上,能够更多地听取基层一线放映员的意见,多些群众爱看的影片,或者这项惠民的文化活动,生命力会更强。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