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畔回到省城,不知怎的,放不下的是那些忘却不了的思念。我曾一次次地问自己,我思念兴凯湖,难道仅仅因为她是湖泊却有大海般的胸怀?还是因为她没有人工雕琢而显示出的自然古朴的魅力?是因为她和俄罗斯分界而带来的诡谲?还是那味道鲜美的大白鱼令人恋而忘返?是,也不是!真正让我思念的,是那极为平常而又不平常的一段真实经历。
去年8月,正值秋高气爽,偕两位友人同游兴凯湖。两台轿车箭也似的向前疾飞,由于路不熟加上车速快,车行不到半小时,在一急转弯处,一台桑塔纳下了道,一头冲进路边的塔头甸子里。值得庆幸的是,离一块修路卸下的大石头只有尺余,不然也就尝到了车毁人亡的滋味了。轿车距大路几十米远,同行的汽车往外拉了半天,也无济于事,只有用马往出拽。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旷野里,哪里去找马呢?束手无策之时,突然有人往前一指:“看,那有一个草房。”顺着他的手指向前望去,正应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句古诗,司机忙向草房奔去。不多时,领来一位老者,只见他鹤发童颜,牵着两匹马,肩上背着一副绳套。他看了看汽车,挽起裤腿,脱下鞋子,二话没说,就下到齐膝深的泥水中,不知是车陷得太深,还是绳套破旧,绳子拉断了几次,才把这台桑塔纳拉到大路上。我们高兴地忙着发动车,竟忘了向老者酬谢,只见老人微微一笑,和来时一样,照旧牵着马扛着绳套,弓着身子不声不响地向草房走去了。我们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喟叹道:莫非是遇到了一位老神仙?
几经绕路,终于来到了魂牵梦绕的兴凯湖边。长安虽好,不是久留之乡。我们当天要赶回住地,在湖边只照了几张像,便匆忙作别。此时,两台坐骑的汽油已所剩无几,当务之急是为汽车加油。经多人热心指点,我们赶到有加油站的村子,已中午时分,加油人员全都回家吃饭去了。正一筹莫展时,当地的一位小伙子自告奋勇,忙为我们去找加油站的人,我们便在村中的路边上小憩等候。其时,秋阳似火,口干难耐,望着各家各户门前菜园里红透了的西红柿,大有“解放战争长春被围,宁肯用金条换窝头”的念头。正巧一位小女子进菜园摘豆角,我们围了过去,恳切地提出,要买些西红柿解渴,小女子莞尔一笑:“买什么!你们尽可去摘!”我们也顾不得斯文,摘了一堆大吃起来,还脱下衬衣兜了许多,以备无米之炊。司机手里拿着几张“大团结”,恭候来人收款,挨门查访,左等右等,竟无人答问。
我们顺利地加上了油。因要急于赶路,想交了钱就开拔。加油的是位中年妇女,她执意不肯收钱,一定要等开票的人来开发票,按制度办事。几分钟后,当我们接过发票,她不无歉意地笑道:“对不起了,祝你们一路顺风!”
汽车沿着湖坝平稳地飞驰,我们为今天发生的一件件事啧啧称羡。忽然发现后面有一台212吉普尾随不舍,大家以为堤坝上禁行,忙让司机赶紧打舵下坝,不想对面又迎上来几个人,我们只好停车待罚。一位民工模样的人走到车前,很客气地向我们点点头。这时,一位穿黄军装的壮年汉子走了过来,递上一件东西,接过一看,大家不禁面面相觑,这不是我们跑丢的左后轮上的钢盖子吗?面对一张张和善朴实的面孔,此刻只有道谢再三,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一路所见所闻,似梦非梦,真似走进了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拉车的老者,馈送西红柿的小女子,加油站的中年妇女,送车轮钢盖的壮年汉子……不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桃花源中人吗?不敢相信,但又确信,这个桃花源,就在祖国边陲北大荒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兴凯湖畔。
人,是一方土地文明的标志。在商品大潮汹涌的冲击下,在世风日下之今日,兴凯湖畔所放射出的光彩,足可令某些大城市那些问路装聋作哑或指路要钱的“正人君子”们,相形见绌,亦可令那些动辄宰客的小人们,扪心自问而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