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委副书记 王军民
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对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作出了具体安排。多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农业农村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农业农村仍然存在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深化改革上找出路,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作文章,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上下功夫。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推进“四化同步”,最关键最紧迫的任务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十大特色产业振兴规划,把基础产业打造成为优势产业、高效产业、农民致富产业。粮食生产,要以市、县为单位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打造一批亩产吨粮市、吨粮县,确保实现“十一连丰”,力争“十一年增”。农林牧渔各业要把生产、加工、流通、品牌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提高综合效益。
着力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规模化集约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山东将结合主体功能区建设,突出种植业规模和提高畜牧业比重,集中培育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化种养基地和企业集群。突出抓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19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到“十二五”末有三分之一种植面积达到集约化基地化水平,85%以上养殖能力达到规模化园区化水平。力争每个县达到“三个一”,即建设一个有龙头企业带动、有专业市场支持、有较大种养规模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个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集群;建设一个包括科技推广、质量安全、运输物流、信息化等内容的农业发展服务体系。
着力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重点是提高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和科技化水平。加强“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2013年建设高标准农田841万亩。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尽快提高棉花、花生、大棚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机械化作业水平。搞好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提高农业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
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市县为基本单元,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推行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的“五位一体”管理模式,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农业投入品控制体系、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监控评估预警体系、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实现农产品生产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市场无障碍。山东已有60个县(市、区)建成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出口农产品检验合格率达99.95%。将以县为单位,按标准化整建制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省”。
着力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加强流通设施建设,把山东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和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成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交易中心。支持和鼓励供销社、大型商贸集团、邮政物流系统、粮油企业等开展农产品流通,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认真落实国务院最近出台的降低流通费用的10项措施。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收入倍增”目标,山东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翻一番。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实现“收入倍增”奠定坚实基础。
深挖农业增收潜力,着力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引导农民瞄准农业价值链的高端,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大宗农产品和优质农产品加大生产补贴力度,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确保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着力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到产区布局,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村生产性、生活***业,突出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培植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着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努力创造农民就业务工空间,实现今年12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收入和合法权益。
加大农民科技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中介组织、龙头企业及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为农民提供培训服务,努力使大多数农民至少掌握一项实用技能。促进人才向农村流动,积极引导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
推进村企合作,着力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在双方自愿前提下,推动村企合作,鼓励需要农村提供原料的企业到县镇布局;鼓励企业参与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让农民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对深化农村改革作出的重大部署,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一方面努力提高农户的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引导农户采用先进生产手段;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是带领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要重视农民合作社质量建设,努力扩大合作社单体规模和覆盖面,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今年,农民合作社争取覆盖所有行政村,大幅度提高农户入社率。
大力发展多元化服务主体。山东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以龙头企业和专业服务公司为骨干,以合作组织为基础,其他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其服务主体,可归纳为基层公益***机构、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行业服务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类型,构成了覆盖广大农村的服务网络。今后,将继续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功能,完善服务机制;引导公共服务部门把服务职能延伸到农村,鼓励国有经营性单位把服务网点覆盖到农村,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产权关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要条件。加快建立现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第一,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今年每个县都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任务。经济基础和群众思想基础好的村可直接进行股份制改造,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对新型农村社区农民住房所有权也要确权颁证。第二,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推进集体资产的股份合作制改造。将农村除承包土地以外的集体各类资源性、经营性资产,作股量化到村集体组织成员,成立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结构,保护好集体资产收益和农民股权收益。第三,建立农村产权流转机制。在市县两级建立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培育开放规范的农村产权流转市场。
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山东将继续抓好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为抓手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构建以小城镇和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县域城镇体系。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是城镇体系的基础。山东是农村人口大省,推进城镇化应立足于农民就近就地转移,抓好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城镇体系。按照“提质加速、城乡一体”思路,加快城镇化发展。把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搞好空间布局规划,推广德州等地“两区同建”经验,将农村社区与经济园区建设结合起来,与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结合起来,同步推进,同步建设。
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在基本实现路、水、电、讯等“村村通”基础上,着力抓好延伸、提档和配套。延伸,就是推进城市公交、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向镇村延伸;提档,就是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标准和水平;配套,就是加快集聚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配套步伐,逐步实现集中供热供气供水和集中处理垃圾污水。
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优质社会事业资源向农村覆盖。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让农村学生享受与城镇学生同样的优质教育。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促进基本医疗重心向基层和农村下沉。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基层服务。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衔接,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水平标准统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城镇公共服务逐步覆盖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常住人口。
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要素平等交换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乡村需要大量资金,仅靠政府投入不可能满足需求。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把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和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空间优势结合起来,鼓励城市初加工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小城镇转移,鼓励城市企业和工商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
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加快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负责、其他组织协同、农民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完善社区自治制度,健全农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居民自治机制。完善农村社区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以网格化为基础、信息化为支撑的社区管理运行机制,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