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来,古浪县把武威市委提出的“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最佳路径,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建设,强化服务、狠抓落实,取得显著成效。至2012年年底,全县累计建成设施农牧业5.74万亩,设施农牧业增加值为4.57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46%。2013年,全县设施农牧业建设任务2.6万亩,目前已落实建设任务27833亩,占任务的107%,落实30亩以上的示范点206个。
为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使古浪这个贫困县走好发展农村经济的最佳路径,今年武威市委决定对古浪开展帮建工作。武威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领导、机关干部深入乡镇村组、农户家中,为设施农牧业建设献计献策,帮助解决问题困难,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干部群众加快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地促进了全县设施农牧业建设进度。县上推行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部门帮乡包村、乡镇领导包村抓点、一般干部包组包户、技术干部包技术的目标责任制,逐级分解细化任务,层层靠实工作责任,按照“一一对应”的方式,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每人包抓2个示范点,分管领导每人包抓3个示范点,其他县级领导每人包抓1个示范点。全县各级包抓领导、责任部门和技术人员深入一线,积极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跟踪督促乡镇赶进度、抓落实、求实效,全力推进工作落实,为设施农牧业建设推进落实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古浪县紧紧围绕城乡融合发展,针对南部山区、井河灌区、黄灌区的区域特点和发展基础,制订了《古浪县2013年设施农牧业建设实施方案》,以县境内7条主干公路为重点,提出了“七线(金色大道、省道308线、国道312线、凉古路、马永路、大海路、大小路)贯通、四区(黄灌区、井灌区、河灌区、山区)联动、以线串点、抓线带片、逐年扩展”的思路,统筹推动山川沙区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规模化发展,全力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促进农业快速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按照“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菌则菌、宜畜则畜”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牧业,在日光温室建设上,山区重点以食用菌、人参果为主,河灌区以红提葡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为主,井黄灌区以辣椒、番茄等精细蔬菜为主。养殖暖棚建设上,以黄灌区为中心打造瘦肉型猪养殖基地,以沿沙区域和东部山区为主建设肉羊基地,以井河灌区和西部山区为主建设肉牛基地。
古浪县建立完善了以群众投入为主体,财政补助、信贷扶持、部门帮扶、吸引民间资金参与为辅助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制定出台了《古浪县2013年农业产业发展奖补方案》,对新建或扩建后面积达到20亩以上的日光温室(含食用菌),每亩新建标准棚奖补5000元;对在川区新建或扩建后集中连片面积达到30亩以上的标准养殖暖棚,每亩新建标准棚奖补3000元;对在山区新建的使用面积达到60平方米以上的养殖暖棚,每亩奖补3000元。同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向设施农牧业建设农户提供每棚1.5万—5万元的双联惠农贷款;对严格按照“水、电、路”配套的原则进行规划,新建集中连片面积达到50亩以上的设施农牧业示范点,县上通过整合项目对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对统一规划的养殖暖棚和循环农业千亩示范区,在享受设施农牧业奖补和扶持政策的同时,县上再为每个示范区配套20万—50万元,用于管理房、消毒室、培训室等设施的建设。同时,为了加快旧棚改造提升力度,积极协调金融部门进行贷款扶持,对日光温室示范点新建的蓄水池或蓄水塘坝、氧化池和膜下滴灌整合相关项目给予扶持,旧棚经改造和提升后种植红提葡萄的,全部配套棉帘或草帘,向农户免费提供优质苗木。针对群众生活困难,无力筹集设施农牧业建设资金的实际,把设施农牧业建设作为双联惠农担保贷款的扶持重点,通过扶持一批农户,带动一个产业,大力推动设施农牧业快速发展。在双联惠农担保贷款发放中,相关部门制定了新的“双联惠农贷款”办理工作流程,严格审核把关,坚持对发展设施农牧业的重点村以及急需贷款建棚、定植、投畜的农户优先调查放贷。今年,全县双联惠农贷款调查入户10908户6.5497亿元,审批7333户4.1636亿元,放贷6660户3.8858亿元。累计放贷达到8040户4.5419亿元,有效推进了设施农牧业发展。
古浪县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合理搭配88名县级技术员、112名乡镇技术员、110名村科技助理员、91名农民技术员,分配到19个乡镇、250个村,实行包乡、包村、包点、包户、包棚责任制,对设施农业开展全程跟踪指导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各类技术难题,为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去冬今春,县上在有计划、有组织、分层次开展技术培训的同时,于2月底组织西靖乡感恩新村社区移民或有移民意愿的山区群众97人赴鄂尔多斯(600295,股吧)市达拉特旗,对内蒙古蒙古王集团的獭兔养殖基地进行考察观摩。至目前,以西靖乡感恩新村社区为重点,全县共举办设施农牧业建设科技培训班560场次,培训农民2.1万人次,培训县乡技术人员和科技示范户1800多人次,为设施农牧业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障。为提高示范点的科技配套水平,以西靖乡感恩新村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建设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展示、示范棚展示、种苗供应、农民培训等于一体的日光温室示范基地,以金色大道、省道308线、国道312线、凉古路、马永路、大海路、大小路等县境内7条主要交通要道为主线,以5号移民点、岸门滩、大靖镇大庄村、黄花滩乡黄花滩村移民点、大靖镇黄家台等5个养殖暖棚双联惠农千亩示范区和6号移民点、泗水镇下四坝村、黄花滩乡马路滩村、定宁镇头坝河、黄花滩乡黄花滩村桥南、泗水镇光辉村等6个千亩循环农业示范区为重点,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蓄水池、氧化池、防疫室、滴灌和自动卷帘机等生产设施,带动全县农牧业向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甘肃日报 记者马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