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员在大棚里查看蔬菜长势 (林艳腾 摄)
本报讯 (记者 邱志坚)“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生产集约化程度高、技术密集、高品化率高等特点。”市农业局相关人员表示,设施农业生产已成为我市农民增加收入和建设美丽农业的重要支柱。日前,记者在走访惠安辋川梧山、峰崎等钢架设施大棚蔬菜生产基地中发现,设施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土地进一步流转,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千亩基地员工寥寥无几
初夏时节,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大棚,一处处瓜果飘香、满溢芬芳的设施农业园区,成为惠安县324国道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从惠安县城往北行驶不到十分钟,记者一行就来到惠安县辋川钢架设施大棚蔬菜基地。令人惊讶的是,在数百亩连片基地上,居然看不到一个人。
难道员工还没有上班?“设施农业的特征是现代农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集成。”基地中利农公司相关负责人顾叶佳笑着说,设施农业主要设施以塑料大棚、中棚及日光温室为主要的设施结构类型,生产集约化程度高,其基地1500亩,员工约300人,平均5亩才1个人。“大棚种植每一步都争取程序化运作,员工需求量不大,平常就更难以见到工人在大棚里工作了。”
施肥浇水一体化管理
设施农业是具有一定设施,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气象因素,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它主要包括设施果树、设施蔬菜和设施花卉三大类。
“设施大棚属高效农业,只有上了规模才能有高效益。有了规模,才能形成市场,吸引客商;有了规模,才能形成品牌和知名度。”顾叶佳介绍,利农公司在惠安有1500亩蔬菜基础,另有3000亩在泉港区。
种蔬菜,自然离不开施肥和浇水。顾叶佳指着一处管道接口称,公司采用施肥、浇水一体化管理,何时施肥浇水,多少量……通过程序化设置,再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蔬菜根部。
“水肥一体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惠安县农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惠安设施农业不断深化“五新”技术,规模优势初步显现,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生产模式,推广面积已达1万多亩。
推广大棚种植有补贴
走合作化道路,也是设施农业的一大特点。记者了解到,我市实施设施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呈现出“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订单农业”等多种联结农户利益的经营模式,如惠安县目前较具规模的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有40多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家,年销售总额超过15亿元,带动农业基地10万亩以上,带动农户11.5万户。
据了解,为进一步促进我省设施农业发展,省政府办公厅去年印发了《关于金融业支持设施农业发展的八条措施》,要求金融机构开辟贷款审批“绿色通道”,对设施农业企业贷款实施标准化、专业化、简约化的贷款审批流程,灵活设定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实施“限时服务”和“阳光办贷”制度。
“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惠安县农林局相关负责人称,该县对种植大户新增连片承包耕地30亩以上的,按实际承包面积每亩给予奖励100元,对组织引导农户流转的村集体给予一次性奖励每亩50元。对新增设施大棚规模经营,集中连片安装标准化钢架大棚或规格化竹架大棚达5亩以上,并配套遮阳网或防虫网的种植大户,钢架大棚每亩补贴1000元,竹架大棚每亩补贴300元。良好的激励措施让惠安的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并入选我省第二批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创建县(市)名单。
设施农业助农致富。据了解,2012年惠安实现农业生产总值38.21亿元,实现农民人均收入12307元,比2009年增长4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