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采风 > 廖永松:河南省农户小麦存售粮行为调查分析 返回首页

廖永松:河南省农户小麦存售粮行为调查分析

时间:2012-07-13 14:01来源: 作者: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2011年河南省农户调查数据来分析农户小麦存售粮行为。研究发现,农户小麦存售比率下降,小麦消费市场化程度提高,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正向以市场化为表征的现代农业方向快速演化。影响农户小麦存售行为的因素有农户家庭人口规模、人均非农收入和户主年龄。人口规模大的家庭,存多售少。人均非农收入高的农户存麦低于人均非农收入低的农户。年轻的新型农民存粮显著低于年龄大的传统农民。综合这些观察,可以预测未来中国粮食市场规模会大幅度提高,这需要调整国家粮食储备、市场流通、粮食贸易等相关政策,以适应粮食快速市场化的新形势。

  关键词:小麦 河南 存售粮行为 粮食安全 新型农民

  (一)研究背景

  传统小农耕作以满足自家消费为目的,粮食等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存售比率高。随着上世纪80年代农业改革的逐步推进,在中国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的同时,非农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原来许多种粮农户粮食消费也越来越多地需要通过市场购买,这势必影响到中国粮食市场规模和结构。近年来,国际粮食市场深度动荡,国内CPI居高不下,就需要更加充分调查研究农户的存售粮行为,为国家制定粮食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柯炳生(1997)较早关注了中国农户粮食储备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市场的影响,认为农户储粮的基本动机是出于粮食安全考虑。粮食政策、市场风险和不稳定的气候条件使农户采取措施储粮,农户储备粮水平变动只有20%-30%与市场价格变动相关。Park(1999)认为在市场缺乏效率和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交易成本最小和消费安全是农户粮食储备的决定因素。万广华等(2007)利用中国1992~2002年间27 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农户价格投机、交易成本和消费安全三个方面对农户粮食储备量的影响,发现影响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因素包括价格和消费安全考虑而不是交易成本。史清华和徐翠萍(2009)通过对长三角15个村1000个农户的调查发现,过去20年里农户粮食储备出现了明显的倒∪型特征,农户年储粮只有3个月的消费量,农户的粮食需求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已有研究为分析农户粮食存售行为提供了重要参考,但还不足以认识当前我国农户粮食生产和消费行为出现的新情况、新特征。本文利用我国农业第一大省河南省2011年5个小麦主产县农户调查数据,应用Probit和Logit模型解释农户小麦消费市场化的原因,并用线性模型估计了小麦存售比率和存量的影响因子的弹性。发现家庭人口规模大的农户存售粮比高、人均非农收入高的和户主年龄小的农户存粮少,粮食价格不是决定农户存粮规模的根本原因,而年龄是影响农户存售粮比率最为主要的因素。

  (二)理论和样本点分布

  1.农户存售粮行为的理论分析

  市场交易者的商品储备行为常用价格套利理论来解释,通俗来说就是市场交易者低进高抛。如果市场交易者选择在某一时期增加或减少商品储备,影响其行为的方程为:

  ………………………(1)

  式中,Pt为t期价格,C为商品存储边际成本,E(Pt+1)是商品预期价格,r为市场利率。

  根据Nerlove(1958)的适应性预期理论,价格形成表现为一个适应性预期过程,可表达为:

  ……………………………(2)

  其中,Pt 表示t 期商品价格,  表示滞后期的价差,r是对过去价格变动的一个调整系数。但Renkow(1990)发现经典的商品储备套利模型不适合半自给农户的粮食储备行为。

  如果将农户粮食消费完全通过市场购买看作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以市场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完全转型,而部分粮食消费通过市场购买视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将完全依赖于市场的粮食消费的农户定义为1,部分依赖于市场的农户定义为0,可用Probit或Logit两种离散因变量模型来估计一个农户粮食消费从半自给自足向完全市场化变动的影响因素和概率。Probit模型的数学式表示为:

  …………………….(3)

  其中, 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β为待估计参数,X为影响农户粮食消费是否完全市场化的向量指标,包括:1)农户家庭常住人口;2)农户户主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年龄;3)家庭常住人口在家的居住时间;4)小麦市场价格;5)农户人均非农收入;6)是否村干部和县级区域虚变量。

  借鉴已有的研究,定义农户小麦存售行为方程:

  …..(4)

  其中:St表示t时期农户小麦存量, TPt为农户当年小麦产量;Pt为当期价格,X3为农户特征向量,X4是人均非农收入;D是否村干部和县级区域虚变量, 是随机扰动项,a为截距项,b为待估参数。

  2.样本点分布

  河南省是我国粮食产量第一大省。2009年,全国小麦产量1.15亿吨,河南省小麦产量达到了3156万吨,占了全国的26.5%,调查分析河南省农户小麦存售行为具有代表性。课题组在2011年7月20-30号选取河南省郑州市的中牟县和新郑市、焦作市的修武县和沁阳市、新乡市的延津县等5个小麦主产县,分别代表豫东中筋、强筋白麦种植区、豫西北强筋白麦种植区和豫东北强筋、中筋白麦种植区。每个县选取7个村,每个村随机选取10户,共计35个村,350户农户,以农户和村级问卷的方式实地调查。受各种因素制约,实际得到的有效问卷336份。

  表2-1 样本点分布情况

  郑州市 焦作市 新乡市

  中牟县  新郑市 修武 泌阳 延津

  村名 户数 村名 户数 村名 户数 村名 户数 村名 户数

  坡刘村 10 敬楼 9 小营村 9 西向二街 9 梁僧固 10

  冯庄村 9 北靳楼 10 杨楼村 10 大金陵 9 位庄 10

  皛店村 10 东郭寺 10 西黄村 10 皮庄 10 青庄 8

  丁庄村 9 岳庄 9 王村 9 小金陵 10 王潭村 10

  贺兵马村 10 姚张村 9 郇封村 10 廖屯 10 军寨村 9

  芦家村 10 沂水 10 小文案 10 屯头 10 李僧固 10

  三王村 8 史庄 10 马庄 9 袁屯 9 李庄 9

  资源来源:作者整理

  (三)数据分析

  336份有效样本中,36户家庭没有种植小麦,61户在小麦收割完后不到10天内将小麦全部出售,216户在小麦收割完后销售一部分,然后留存一部分满足自家消费,23户没出售小麦。也就是说,调查农户中有97户小麦消费全部通过市场购买,占总户数的30%。特别是郑州市的中牟县,大蒜等经济作物占农户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大,农户主食消费对市场的依赖度更高,几乎一半的农户需要全部从市场购买面粉、馒头、面条、油条、烧饼、饺子、面包等当地人习惯消费的主食。在其它小麦主产县,小麦生产消费完全市场化的农户也占了一定比例。

  表3-2 农户小麦存售情况

  样本县 没种小麦 收割完后一

  次性售完 收割完后

  销售一部分 收割完后

  不出售 总户数

  中牟县 24 6 24 12 66

  新郑市 2 12 53 3 70

  修武 3 18 43 3 67

  泌阳 7 8 49 3 67

  延津 0 17 47 2 66

  合计 36 61 216 23 336

  资料来源:作者调查

  理论上说,如果家庭人口在家居住时间越长,主食消费量越大,农户小麦主食消费完全市场化的概率变小。经统计检验,这个变量与农户人均非农收入高度负相关。原因可能是农户家庭人口在家居住时间越长,外出非农就业时间就越短,农户的非农收入随之显著下降。根据AIC和SIC准则,在参数估计时将这个变量去除掉。县域虚变量中牟县样本定义为0,其他县的定义为1,表示气候、消费习惯、基础设施等区域性差异。

  表3-3  农户小麦消费市场化的Probit 和Logit模型估计结果

  解释变量 Probit 模型 弹性值 Logit模型 弹性值

  家庭人口数(人) -.1589* -0.249  -.2679* -0.234

  小麦单价(元/斤) 0.3854  0.127  0.6656  0.122

  人均非农收入(元) .000034* 0.066  .00006* 0.065

  户主年龄(岁) -.0258* -0.469  -.0432* -0.438

  是否村组干部(是=1) .4758* 0.041  0.8123* 0.039

  户主受教育年限(年) -0.0194  -0.054  -0.0384  -0.060

  县域虚变量(新郑) -0.0601  -0.005  -0.1031  -0.005

  县域虚变量(修武) 0.4381  0.033  0.7370  0.031

  县域虚变量(泌阳) -0.2494  -0.017  -0.4786  0.019

  县域虚变量(延津) 0.4965  0.039  0.8413  0.037

  常数项 0.5616  0.9620

  LR chi2(10) 30.86  30.36

  Prob > chi2 0.0006  0.0007

  注:  *、**、***分别表示在5%、1%和0.1%置信度下显著

  估计结果正如所预计的一样,不管是用Probit模型或是Logit模型,农户小麦消费是否完全市场化显著地受农户家庭常住人口规模、人均非农收入、户主年龄的影响。农户家庭人口规模越大,存粮来保障自已粮食安全的概率越高,其弹性为-0.249(Logit模型估计结果为-0.234);小麦的价格不是农户小麦消费全部市场化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价格上涨,农户售粮增加,市场化程度提高,但出于保障自身粮食安全的考虑,价格提高并不会使农户将粮食安全全部推向市场。

  随着经济发展,农户人均非农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农户小麦消费完全市场化的概率也相应提高,虽然弹性值仅为0.066。农户人均非农收入完全市场化的弹性值较低,表明即使农户非农收入增加,农户也会选择保存一定量的粮食。然而,随着非农收入的持续增长,将会有更多的农户粮食消费全部通过市场购买。比如,若农户人均非农收入翻番,农户小麦消费完全市场化的概率将提高7%。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户主的年龄与农户小麦消费是否全部市场化高度负相关,表明年轻的农民粮食生产消费的市场观念要高于年龄大的农民,其弹性值为-0.469。也就是说,平均意义上讲,1980年出生的农民存粮的概率比1960年出生农民存粮的概率下降10个百分点。就心理认知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民,对饥饿、灾荒的危害程度的理解没有他们上辈那些人深刻,这些农民参与市场的程度更高,对粮食不安全风险的预期低。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