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采风 > 政协委员:农村文化设施要建得起管得好,人才是关键 返回首页

政协委员:农村文化设施要建得起管得好,人才是关键

农村文化设施人才是关键

时间:2012-10-10 09:53来源: 未知作者:孟枭收藏
    人民网广州10月10日电 (见习记者刘圆 记者刘少君)“让没有文化的人来搞文化,这样的农村文化建设怎么能搞得上去?”在近日广东省政协委员作客广东省政协办公厅和人民网广东频道联合主办的《界别圆桌汇》节目中,来自社科文化界的三位广东省政协委员对广东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委员们普遍认为基层文化人才匮乏是广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乏力的主要原因;农村文化设施不但要建得起,还要管得好,文化人才是关键因素。
    今年5—6月,广东省政协以“加快实施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全精神文化需求”为专题成立了调研组,先后深入到粤东、粤西、粤北、粤中,对这些地区的乡镇街道还有村、社区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参与调研的广东省政协委员谈到了农村基层人才文化匮乏的现象,指出了“软件建设”中的许多隐忧。有委员指出:农村文化队伍目前正面对一种青黄不接,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专业人才断层,平均的年龄都偏大,专业知识老化、高层次人才匮乏。有委员举例,农村专职文化干部配备兼职现象很多,计生、防火、治安往往都是同一个人,专业人才很少,比如说图书馆里面,往往连最基本的图书分类、检索等都未能做好。更有委员谈到,农村里很少有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的人在基层搞文化工作,也不多见有中等职称以上的文化从业工作者。文化工作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导致了农村基层文化服务内容与质量、管理与服务的整体水平不高,长期处于滞后状态。一些农村公共文化单位,至今运作模式仍然非常陈旧,活动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调,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
    对于如何解决农村基层文化人才匮乏的现象,这次带队进行调研的广东省政协委员、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杨珍妮在指出现实问题后,针对人才的选拔和政府对人才的管理问题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
    针对基层文化人才的选拔,杨珍妮首先建议省政府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者的资格准入、教育培训、奖惩激励以及待遇保障等机制,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素质和他们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落实基层文化人员的编制问题,做到定编定岗,专职专用,保证我们在基层有一支队伍在那里不断地辛勤工作,搞文化。
    另外也可以考虑配备一定数量的、财政可以支付的临时编制,临时编制可以跟正式编制两个组成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队伍。
    建议政府建立能够兼职工作文化工作队伍。这些兼职工作队伍就是选拔一些很有热情的,业务能力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文化名人,文化能人,有一些可以是离退休的,有一些可以是大专院校同学们,让他们到基层去做基层文化协管员,补充基层文化队伍的人才。对他们的工作,要给以一定的补助政策,财政上要保证这笔经费,使这三支队伍拧成一股绳,协助开展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日常性工作。此外,还可以在全省成立文化志愿者协会,把这支队伍组织起来,特别是发动当地的民间艺人,他们很有影响力,很有号召性,把这些人又再组织起来,壮大基层文化建设的志愿者队伍。
    对如何管理基层文化人才,杨珍妮委员还具体支招。她认为政府一定要建得起,养得起,还得管得好;管得好就是要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升效能,这就需要大批的文化人才在基层服务。她建议,一方面可以考虑把镇的文化站归到县和市区文化行政部门垂直管理,把它的格提升到县的层面,人员的工资由县政府统一下发,保证从事基层文化建设的人员待遇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正常的业务费由镇政府来承担。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单位进行内部机制的改革,提高他们的服务效能,比如建章立制,明确岗位职责,创新服务模式,实行服务的公示制度,将服务的内容、方式、对象、监督的方式都向社会公开。
    杨珍妮强调,在广东不少地方,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现在硬件有了,但是缺乏软件建设。能不能充分发挥这些建设起来的文化设施的效能,是个大问题。我们不能不问素质,建起来管不了、或者是管不好,都不能说是建得成功。人才建设就是实现管理成功不能缺少的重要一环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