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小麦返青追肥的时候,临泉县滑集镇靳桥村的种粮大户彭晓侠雇了10多个劳力,给120多亩小麦追肥。
彭晓侠2010年开始租地,她告诉笔者,种的地多了,就不能跟以前一样蛮干,要注意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规模效应。2011年,她买了一台装备外国先进技术的卷盘式喷灌机,大大提高了浇水速度、用肥效率。
跟土地打了这么多年交道,国家惠农政策是彭晓侠最为看重的。“没有国家惠农政策,就没有我今天。”同时,她又希望国家能够进一步细化惠农政策,对种粮大户和种粮小户能够区别对待,对种粮大户的补贴能够再给力一点。她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以10亩地为单位,小户自己种小麦,亩产1000斤,10亩是1万斤,按小麦每斤1元钱的价格,一共才收入1万元,而且全年功夫都得搭在地里;如果流转给大户,按彭晓侠给出的每亩500元的流转价格,10亩地一年光流转收入就0.5万元,再加上夫妻两人外出打工,一年4、5万块钱没问题。
船大难掉头。规模越大,发展越要小心。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彭晓侠都会看报搜寻最新政策:国家鼓励发展专业合作社,她觉得这是一个发展方向,于是去年她成立了“中药材合作社”,采购了大型生产机械,从播种到收获全是机械化一条龙;今年,国家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她又流转了50多亩地,总种植面积达到了170多亩,准备兴办家庭农场,她说:“如果可能的话,计划把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