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绵阳市加快推进“全域灌溉”工作纪实
□记者 魏星奎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涪城区杨家镇罗汉寺村,葡萄种植户尹华东正在园里忙***不停。园子四周沟壑纵横,清流曲绕,成片的葡萄在阳光下苍翠欲滴,一幅迷人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作为全省首批“全域灌溉”试点县,涪城区整合4000多万元大兴水利,将包括罗汉寺村在内的“杨关产业带”作为“全域灌溉”示范片。
“杨关产业带”建设的背后,是2011年2月绵阳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全域灌溉”试点。
根据规划,绵阳市将在未来五至十年,通过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及配套建设,新增有效灌面108万亩,力争使全市426万亩农耕地基本实现蓄水有塘库、灌溉有渠堰、排涝有沟涵的“全域灌溉”目标。
分布不均
绵阳遭遇干旱之痛
作为全国首批节水型社会建设城市,绵阳的水资源总量***对来讲是最为***沛的地区。
让人感慨的是,两***极为矛盾的现象在绵阳多年交织出现DD
市水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绵阳多年平均降水量963毫米,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由于降水时间集中在6-9月,造成旱涝交替连年频发,制约着农业发展。
但无法回避的现实是,绵阳市目前仍有110万亩旱区耕地是不折不扣的“望天田”。
从水利工程分布运行情况看,结果同***不容乐观DD
在涪江以东地区,全市已建成的700多座水库分布不平衡,加之年久失修,导致枯水期农业生产“用水荒”蔓延。
另一方面,因水源工程建设滞后和渠系不配套等原因,造成江河有水蓄不起,水库有水送不出,不少地方不得不“靠天吃饭”。
全域灌溉
吹响水利建设冲锋号
危机的背后,往往蕴藏着转机。
2011年1月,首次聚焦水利建设的中央“***文***”出台。
2011年2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来绵视察时,要求绵阳要在四川试点“全域灌溉”中先行一步,通过水利工程和渠系配套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全域灌溉”的目标。
饱受干旱折磨的绵阳,在“全域灌溉”的劲风中看到了希望。
2011年春,“全域灌溉”试点拉开序幕。一场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建设新战役全面打响。
市上邀请了省内知名水利专家,按照“上截D中疏D下灌”的思路,编制出台《绵阳市“全域灌溉”规划》。所谓“上截”,就是加快推进武引二期工程控制性水源工程建设,兴建一批“蓄水池”。“中疏”指通过推进武引一期和人民渠六期、七期大型灌区、团结水库等一批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打通一批“主动脉”。“下灌”就是通过田间农毛渠系建设,打通输水“最后一公里”。
按规划,绵阳市将建成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包括水源工程、囤蓄工程、输水工程,确保全市农耕区426万亩良田实现正常年景稳产,中等干旱年保灌80%,特大干旱年保灌70%以上。
试点工作展开后,全市首批确定了江油九岭、游仙街子、涪城杨家、三台金石四***示范片作为试点先行建设。各县市区也确定了县级示范片,同步展开试点工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