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新闻关注 > 走崎岖山路 访傈僳农家 行惠民之举 返回首页

走崎岖山路 访傈僳农家 行惠民之举

时间:2012-06-20 11:04来源: 作者:收藏

  ——市委书记“结穷亲”

  □记者 陈帆

  每一声问候,都饱含着深切关怀;每一次牵手,都承载着浓浓情谊。这已是攀枝花市委书记刘成鸣今年第三次走进盐边县北部山区。

  6月19日,在全市“百千万·干群心连心”活动启动仪式结束后,刘成鸣率先垂范,带头来到自己的联系户——盐边县渔门镇朵古村龙洞湾组村民李世权的家中,与当地傈僳族贫困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探讨,帮助大家谋划发展思路,寻找致富门路。

  “我们是亲戚,我还要来。”刘成鸣说。这是对乡亲们、对基层干部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

  “我们把油茶煮起,等书记来。”乡亲们说。这是淳朴的感谢之情,更充满期待。

  “就是要和困难群众建立起对口联系”

  李世权没有想到,市委书记会和自己“结穷亲”。

  渔门镇朵古村龙洞湾组是盐边县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全组48户村民中,有30户还未彻底解决温饱问题,李世权家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房屋被泥石流冲垮,李世权家正在修建新房。不大的院落里,四间新房刚刚完成主体工程,门窗还未安装好,地上散放着建筑材料。李世权热情地邀请刘成鸣参观新房,刘成鸣走进未建好的新房,仔细看了一圈,询问建房的资金来源。“一共要花8万块钱,政府出了4万,我们贷了1.3万的款,家里剩余的钱基本都拿来建房子了。”

  此时,周边的乡亲们渐渐围拢过来。和李世权一样,大家都没想到,市委书记会到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来“结穷亲”。一些傈僳族村民告诉记者,他们知道市委、市政府开展的“百千万·干群心连心”活动,对这项活动也很期盼,但是没想到市委书记的联系户就是自己的邻居。刘成鸣告诉大家,市委、市政府组织领导干部下基层,就是要和困难群众建立对口联系,和大家一起想办法脱贫致富,我们大家要一起努力,一起商量,一起想办法,把村里发展得更富裕,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困难是暂时的”

  刘成鸣与乡亲们团团围坐在院坝里。在霏霏细雨中,“结穷亲”就从摆“难事”开始了。

  “你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刘成鸣问李世权。

  “主要是到山上挖点草药,再拿到渔门镇上去卖。”李世权说,现在家里还种植了16亩核桃,但尚未挂果,没有形成效益,家里还种了些苞谷,主要是一家四口人的口粮,偶尔也会用卖草药的钱买些大米,给家里的两个孩子换换口味。

  看到李世权第一个“开了腔”,原本有些拘谨的乡亲们也渐渐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这里太困难了,有时候没粮食吃,只有喊村干部帮忙跟米店联系,赊点米吃。”“我们家一两个月才吃一顿肉。”……

  “看病呢?出行呢?娃娃上学有困难没有?”刘成鸣十分牵挂乡亲们的就医、子女就学和出行,在认真听乡亲们讲述的同时,不时插话询问。

  “学校离这里有6公里,但是娃娃可以寄宿。我们参加了新农合,只是遇到急病就麻烦了,要找人帮忙把病人抬到医院去。”李世权的妻子丰小珍从家中拿出一个“绿皮本”——盐边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证,一边翻给刘成鸣看,一边说。

  听完乡亲们的讲述,刘成鸣鼓励大家说:“困难是暂时的,大家要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日子会越过越好。”刘成鸣强调,要解决贫困群众的燃眉之急,在充分开展调查摸底,准确掌握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救助救济,全面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要结合当地实际,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发展特色种植业的同时,探索实施能够快速见效益的养殖业,调整农业结构,拓宽贫困群众的致富门路。

  “这个主意对头!”有了明确的发展思路,看到了致富的新希望,一些傈僳族群众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热烈地鼓起掌来,感谢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

 [1]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