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已经剩余有限
在1月份供需报告中,USDA预测2012/年度美豆出口量为3661万吨。截至1月底,美豆出口销售量累计达到3340.24万吨,完成年度出口计划的91.24%。剩余320万吨的出口量,在未来7个月内完成,平均每月出口46万吨,即每个月出口8船便能超额完成年度出口计划。正因如此,未来可能上调美豆出口数据,导致库存继续被调减,从而形成国际大豆市场的偏强格局。
南美天气成为炒作题材
虽然夏秋季节美豆产区遭受罕见干旱,最终却没有形成大量减产,天气题材成为市场的笑谈。不过,天气炒作形成了历史高点价位却是不争的事实。因而,南美大豆产区的天气状况备受关注。
虽然巴西、阿根廷没有出现如美国一样的罕见干旱,但最近一个多月时间里,巴西南部、阿根廷大豆种植区降水稀少、土壤干燥,多家预测机构纷纷下调南美大豆产量,这对国际市场形成一定支持。其中,Informa对巴西大豆产量的预估为8400万吨,较此前高110万吨;对阿根廷大豆产量的预估由5840万吨,下调至5450万吨。AgRural预计巴西大豆产量为8120万吨,而之前的预估为8220万吨。Lanworth将阿根廷大豆产量预估从5310万吨,调至5160万吨,将巴西产量预估从8090万吨,调至8030万吨。美国农业部驻阿根廷分支机构也将阿根廷大豆产量预估调降至5300万吨。
国内豆类库存几无压力
由于国际市场早就预期了南美大豆丰收,我国最近几个月的大豆进口装船及到港量较少。随着大豆的压榨和油粕的消耗,港口地区大豆库存目前仅有468万吨,豆粕库存有66.1万吨,均不足国内一个月的消化量。
然而,国内植物油供应却相对充足,豆油与棕榈油库存合计高达220万吨,植物油市场依旧处于去库存化阶段。另外,当前大豆压榨处于微利状态,仅有120元/吨的利润,油厂主要依靠销售豆粕生存,他们对豆粕的挺价意愿强烈。
进口大豆成本依旧较高
目前,巴西大豆平均收割完成4%,第一大产区马托格罗索州收割完成近8%,第二大产区帕拉纳州也收割完成了近5%。不少谷物进口船只停泊在巴西港口,等待装运已经收获的大豆和玉米。不过,巴西港口船舶众多,出现了拥堵现象。从巴西港口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堵塞需要近一个月方能缓解。如此看来,成本在4200元/吨的巴西大豆,运抵我国需要近60天的时间。在这之前,我国大豆压榨原料依旧为美国产大豆,其成本集中在4640—4720元/吨,这就在成本上支撑了豆粕等产品。
综上所述,美国大豆剩余有限,南美大豆虽然丰收,但外运困难。此外,我国压榨使用的进口大豆成本依旧较高,而且大豆、豆粕库存较低,春节以后,豆粕仍将维持偏强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