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业生产 > 农产品资讯 > 田园牧歌远去,农产品工业化带来危机 返回首页

田园牧歌远去,农产品工业化带来危机

时间:2013-07-01 09:18来源: 未知作者:曙光收藏

  记者 张钰芸 报道 制图 任萍

  我国是有着6000多年种植史的传统农业大国,如今却频频身陷食品安全危机,生产出安全健康的农产品,似乎成为了一种奢望。

  当传统农耕社会经历到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工业化进程,却带来食品安全的“枷锁”。当原本扎根于土地的农民走进城市,从生产者变成消费者,谁来给我们提供充足的食物?当老百姓疯狂焦虑还有什么能吃,对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避之不及时,农药、化肥、添加剂等化学原材料却在食品种植、生产过程中如此必不可少,远远超过过去任何一个时代。

  究竟怎样种植的农产品才是我们放心的食品?究竟如何发展的农业才是对环境好,对市场好,对身体好的产业?面对当下困境,有人怀念田园牧歌,在郊区包下一块自留田;有人怒骂生产者道德沦丧,痛批政府缺位。撇开负面情绪,我们该以何种正能量直面危机?无论是怎样的解决之道,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才是传承千年的农耕道德。

  【现实】注意 镉大米毒生姜出没

  山东潍坊姜农使用剧毒农药“神农丹”防虫害,“毒生姜”产出已有多年。

  湖南、广西、广东等地多批大米镉超标,万吨“镉米”让人闻之色变。

  山东青州盛产大白菜,商贩为长途保鲜喷洒甲醛溶液,“甲醛白菜”一夜成名。

  江西南昌数家禽蛋加工厂用工业硫酸铜腌制皮蛋,“毒皮蛋”流向全国各地……

  当化工行业中的种种原料,和雨露滋养的农产品畸形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绝不是农业现代化的进步,而是食品安全的危机。

  为什么淳朴的农民会分种两块土地?为什么如今的农业不是挥下锄头而是洒落农药?为什么我们吃不到安全的农产品?

  记者走进田头和农民对话。

  农产品价格低 不拼产量吃什么?

  气温适宜,偶尔天落小雨,是蔬菜最爱的生长环境。最近两个月以来,本地“马大嫂们”对于菜价很满意,冬瓜、卷心是“一元区”,青菜、鸡毛菜、黄瓜、番茄、米苋、菠菜等没一样超过3元/斤。但对于菜农们来说,他们的日子不太好过。

  “一年里面的2、3、4月蔬菜最好卖,因为冬天播种少、生长慢,供应紧张。然后就是夏天的台风季,价格也会短暂的往上涨一涨。春秋两季亏得多,最近价格一直在跌。 ”老朱是在上海市郊种菜的农民,尽管背靠大市场,应该不愁销路,但他依旧翻耕过大白菜、卷心菜、青菜。什么叫翻耕?卷心菜的收购价只有几分钱时,雇人收割亏得更多,只能开着农机碾过一棵棵饱满的卷心菜,让它们混入泥土之中成为肥料。

  老朱说,农业看天吃饭,老天爷心情好让你赚个块儿八毛,心情不好时白干一整年还亏钱。“别看小菜场里的蔬菜都要几块钱一斤,从我这儿出去时,只要几毛几分。 ”如果遇上病虫害和坏天气,还会血本无归。事实上,在其郊区种菜的十来年中,三分之一的年景在亏损,而他还是当地有名的生产大户。那些规模较小的种植户面对“菜贱伤农”的市场行情时,则更像飘零的小舟。 “但是怎么办呢?农民总得守着地。 ”

  距离上海市中心只有1个小时车程的郊区菜农尚是如此光景,远离大型消费区的农业主产区更艰难。 “毒生姜”产自山东潍坊,当地作为全国重要的生姜生产大市,种植面积约占全国8个生姜主产区的18%。然而近年来姜农多有抱怨,生姜种植的效益越来越差,因为“生姜太容易生病了”,而这也是导致“神农丹”流行的主因。

  多年种植生姜的西波浪泉村农民赵振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生姜种植三四年后,***田很容易出病害,线虫病、姜瘟等一出现,对产量影响很大,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绝产。 “一亩地刚开始种时产姜能达9000斤至一万斤,接下来产量逐年减少。就算1块钱一斤,除去成本4000多元,姜每年就种一季,一亩地一年也就赚2000元。 ”

  收益越来越少,使得一些人试图通过使用违禁农药来提高种植效益。潍坊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王林武分析说,个别老百姓偷用“神农丹”农药主要是为了治疗线虫病,“老百姓选择‘神农丹’一是因为其价格低,二是‘效果’好,对产量的提高较有帮助。 ”

  “不提高产量,农民吃什么? ”农享网CEO徐亚峰是陕西人,家里就种着5、6亩的苹果树,上大学以前都会干农活。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波动极大的农产品价格使得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 “农产品价格的无规则无秩序,使得农户利益始终得不到保障。农业生产得不到等值的价值回报,农户只能尽可能地提高产量,以数量换取收入。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农药,以及能够增加产量的化肥,成为了大量撒入农田中的“神丹妙药”。

  工业污染难防 多年沉疴一朝爆发

  “万物土中生,食以土为本”,土壤尤其是耕地,是确保农作物生长和安全的基本要素,然而万吨“镉大米”流入广东的新闻却牵出了土壤污染这个沉重的话题。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有机物污染为三大原因,而有调查显示,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达200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6。污染的土地种不出人们想要的“安全”。

  国土资源部曾公开表示,中国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遭到重金属污染,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而这些粮食足以每年多养活4000多万人。

  新华社报道称,2009年到2012年,中国已有30多起重特大重金属污染事件。

  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10年的研究称,我国1/5的耕地受到了重金属污染。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陈同斌研究员估算,全国范围内受到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比例在10%左右的可能性较大。

  官方数据显示,湖南全省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达2.8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3%。目前我国正建立涵盖81个化学指标 (含78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基准网:以1:20万图幅为基准网格单元,每一个网格都布设采样点位,每个点位各采集一个深层土壤样品和一个表层土壤样品。深层样品来自1米以下,代表未受人类污染的自然界地球化学背景;表层样品来自地表25厘米以浅,是自然地质背景与人类活动污染的叠加。用表层含量减去深层含量,即得出重金属元素“人类污染图”。

  数据是笼统的,但它们更是恐怖的。这意味着,无论是大米,玉米、青菜、萝卜,还是苹果、橘子,甚至是吃了青草的奶牛挤出来的牛奶,都可能重金属超标。

  矿山周边、工厂周边、城镇周边、高速路两侧、公园等经济活动和人活动密集的区域,土壤几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业内人士表示,我国的土壤污染呈现工业污染、农业化肥、地膜污染有机污染混合的局面。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首先来自于工业 “三废”。以种出“镉大米”的湖南为例,重金属污染的历史包袱异常沉重。作为全国闻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湖南有色金属采选开发已有数百年历史,在衡阳常宁水口山、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等涉重金属企业密集地区,许多耕地早已不适合继续耕种。当地环保官员表示,以前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湘江,农民则用这样的水灌溉农田,日积月累,造成了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而此次“镉大米”事件,也许只是当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冰山一角。

  过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土壤污染同样严重。研究表明,目前全球每年进入土壤的镉总量为66万公斤左右,其中经施用化肥进入的比例高达55%左右。而在我国,农药的使用量高达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而据测算,每年大量使用的农药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标病虫,99.9%的农药则进入生态系统,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属、激素的有机污染。

  山东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每年有70亿公斤蔬菜从其84万亩土地中种出,再冠以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的认证标示销往全国各地,堪称全国最大的“菜篮子”。然而过度依赖农药和化肥的生产模式,使得当地土壤严重酸化,土传病虫害加重,陷入了农药、化肥越用越多的恶性循环。当地蔬菜基地的农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甚至表示:“寿光的土壤如果不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就根本长不出能卖出去的蔬菜。这里的土壤四季不停地耕作,早已被榨干了肥力。 ”

  爱光鲜喜个大 你有畸形消费观吗?

  吃西瓜不爱吐籽,所以有了无籽瓜和白籽瓜。买猕猴桃喜欢个大饱满的,所以果农用上了膨大剂。挑绿叶菜时不能有虫眼,所以农药越用越多。吃猪肉挑肥拣瘦,所以用了瘦肉精的反而好卖。明明是冬天,却想要吃到夏天才有的番茄黄瓜……

  因为消费者对农副产品的外形、口感和时令等各种各样近乎畸形的要求,使得从漂白、染色、打药等各种我们想得到和想不到的手段和工艺被应用到了种植、养殖以及加工过程之中。在我们抱怨乃至于谴责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之际,是否也要扪心自问,你的畸形消费观曾经助推过不安全的生产?

  在大型超市的蔬果生鲜区,包装在塑料盒和保鲜膜中的辣椒、土豆、青菜等个个光鲜亮丽,大小匀称。一家专供超市的蔬菜合作社负责人曾经告诉记者,这类包装蔬菜对“卖相”要求甚高。 “表面不能有斑点,表皮光滑不能坑坑洼洼的,如果是几个一组的包装,土豆番茄等茄果类的大小要一致,青菜菠菜就要做到长短一致,不能有黄叶和虫眼。 ”要做到这些,除了精心挑选,还需要在种植中事先考虑。 “拿土豆来举例子,如果选取优良种子,种植过程中精心施用化肥和农药,那么就可以种出薯形较好的土豆。但是市面上也有一些小贩在销售‘翻新土豆’,他们把卖相不好的陈土豆浸泡在药水中,淡化出芽的痕迹,硫磺熏一熏让表皮泛出新鲜的黄色,对于主看外表的消费者来说,确实吸引力。 ”他坦言,就像化过妆的人,会比较光鲜。

  西瓜膨大剂的事件也一度牵出猕猴桃和草莓,当果实大出一倍的猕猴桃和草莓也能卖高一倍价钱时,农民的选择几乎板上钉钉。而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膨大剂的流行正是出于这样的消费畸形。

  “陕西是世界猕猴桃之乡,有着中国最大的生产基地。我们曾经前往当地寻找原生态的猕猴桃,但在一个村子当中,只有一户农家的后院里,还有两三棵没有使用过膨大剂的猕猴桃树。”农享网的徐亚峰告诉记者,果农们坦言,使用膨大剂并非是他们的本意,而是因为经销商的倒逼,实际上就是市场的需求,消费者的需求。 “收购商到处找大个子的猕猴桃,最高可以卖到10多元/斤,而小猕猴桃根本没有人要。一边是打了膨大剂可以卖好价钱,另一边是辛苦一年收获寥寥,你让农民怎么选? ”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消费者对色彩鲜艳、外形美观的需求过高,经销商在销售过程中以广告、价格等形式推波助澜之后,“漂亮”就会取代“安全”,成为食品的第一要义。 “种植安全农产品的利益无法得到保证,反而是漂亮的农产品更获得市场青睐,为了满足这样的消费需求,农民就会改变他们的生产方式,以适应需求。 ”徐亚峰担忧,日积月累之下,农产品的“整形美容”将成为惯性,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都在走进误区。

  此外,消费者对反季节农产品的狂热需求,也是造成危机不断的原因之一。 “冬天要吃番茄、黄瓜、西瓜、草莓,除了使用大棚营造一个虚拟的小环境之外,以农药、化肥为主的种植手段也不可或缺。 ”业内专家表示,番茄的最佳生长温度是在25℃左右或以上,若低于15℃就不能正常开花结果。假如要一年四季都有番茄上市,只能使用人工合成的生长激素2.4滴、番茄灵等,它们不仅可促使番茄快速生长,而且使长出的番茄没有籽。同时,为了使青番茄早日变红,又必须使用催熟剂乙烯利。虽然按照国家规定,允许使用的浓度和剂量是相对安全的,但目前的种植经营者不一定会严格掌握剂量。所以,市场上畸形的番茄和尖屁股番茄并不少见。“植物生长调节剂经常在反季节蔬果种植中使用,它的作用非常灵敏,使用量稍多,会产生不利影响,如畸形等。而据测定,反季节蔬菜的营养价值比正常的低30%左右,口味也差很多,常会残留植物激素。 ”

  此外,由于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常因施肥过量,又无自然降水加以淋浴,致使土壤中盐分浓度不断上升。尽管标准化施肥、使用有机肥料是防止温室盐分积聚的有效途径,但是农民们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不能做到精准使用。当过去顺势而为,天人合一的农业,被人类膨胀的欲望要求“逆天而行”时,化学工业化可以做到,但不保证不留下伤痕。

  【尝试】“吃在当地、吃在当季”的社区支持农业

  不用农药、不用化肥,顺应天时地利,能够产出足量的农产品吗?

  当现代人身受“化学农业”之苦的同时,又担忧生态农业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尽管我们的老祖宗曾经践行千年,但这个看似愚蠢的问题,如今并非那么愚蠢。越来越多的农民抹干净腿上的泥巴走入城市,从农产品的生产者成为消费者。如果没有农药和化肥,我们怎么养活13亿人?

  但是偏偏有人不信邪,要用传统小农的智慧,对抗“化学农业”。这就是“社区支持农业”的支持者与践行者。

  企业高管回归家乡变身“田舍郎”

  “小农、小村、好生活。传统农耕的实践者。 ”俞飞虎的新浪微博名叫做“崇明田舍郎”,以上便是他在网上的自我简介。而当记者第一次见到他时,蓝灰的外套、脚上的套鞋、黝黑的肤色,还有手上断裂的指甲和似乎洗不干净的泥巴,让人第一眼就认定他是一个农民。而在三年前,他还是广东一家设计院的副总。

  俞飞虎是土生土长的崇明人,家里的几个兄弟姐妹中只有他一个大学生,前半辈子的职业生涯都在坐办公室,从技术员变成了企业的副总。但如今,兄弟姐妹们都跳出了农门,只有父母时不时还饲弄下土地,但他却在三年前突然辞职回乡,卷起裤腿,脚踩泥土,做起了真真正正的农民,跌破所有人的眼镜。就连他的妻子也时不时调侃:“前半辈子吃够了好东西,现在轮到你吃苦了。 ”

  为什么回来做农民?俞飞虎说,因为觉得身体健康最重要。 “在广东的时候,经常和朋友们出去吃饭,那两年大家聊得最多的就是食品安全,都觉得吃不到安全、健康、好吃的农产品。而我从小就长在农村,小时候也跟着父母干活,就想回归农田。 ”

  不过,俞飞虎的种田方式不同于他的父母,或者说更类似于他的祖父母,那就是传统的农耕方式。 “上世纪70年代末,立竿见影的剧毒农药被视作农业科技的进步,我直到现在还记得,父母的床脚下,堆着一袋袋的六六粉,都是生产队统一购买、使用的。当时根本没有低毒农药,直到80年代初进入了使用剧毒农药的最高峰。但是两三年以后,60岁还不到的农民开始陆续换上了癌症,人们才意识到了危害。 ”

  尽管高毒农药已经被禁止使用,但是在他看来,如今的农产品安全问题更加复杂。 “现在农药化肥的品种多,添加剂、设施农业等增产的手段也多,各种问题累加起来,让一切都变得复杂了。 ”此外,除了少量在直接生产中加入的有毒物质,来自于环境污染的、生产中无法控制的因素越来越多,包括灌溉用水、大气污染、化肥带入等,都不是生产者能够控制的。

  不用农药,不用化肥,更不使用设施农业,这就是俞飞虎的解决之道。但是很显然,他的农业梦并不仅止于种种地。这个一直强调“农业需要天赋”的新农民不但在构思、积累他自己的“齐民要术”,还在网上招募年轻的志愿者,希望有志于此的年轻人培养成一个又一个农园的“职业经理人”,让“社区支持农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辣椒水杀虫不沾农药化肥

  “又是繁忙的一天,终于把1.5亩的黄豆种完了。有意思的是,种黄豆时我们在割草,隔壁的桂花林也在除草,不同的是我们是割草机,对方是草甘膦。下午穿鞋走到灌溉水渠,白鲢自己跳到岸上,抓了4条,晚餐酒糟鱼,挺受欢迎。 ”

  这是 “田舍郎”6月16日晚上的一条微博。而在记者的现场采访中,他详细解释了如何实现生态农业。

  和条条块块十分清晰的普通农田不同,俞飞虎的菜园看上去杂乱无序,西红柿、番茄、黄瓜、青菜、土豆等十几个品种混在一起种植,以至于新来的志愿者和帮工阿姨往往分不清什么是什么,甚至于把菜苗当作杂草给除去了。而这就是秘诀之一。

  “套种,我们地里的蔬菜都是套种的。 ”俞飞虎告诉记者,西红柿容易得上脐瘤病,前段时间附近另一家生态农庄种了1.5亩,随后有八成的西红柿得了脐瘤病,几乎绝收。而在他的农园里,部分西红柿也有发病迹象,但早在种植之初,他们就把黄瓜和西红柿一行隔一行地套种,即使有西红柿得病,也因为黄瓜起到的隔离作用,使得传染得以终止或至少缓慢。 “这种友好伴生的方式是大自然自己选择的,但是为了方便工业化农业的机械操作,现在的农民大多是种植一整片的卷心菜、青菜,看上去很齐整,但很容易快速传染病虫害。 ”因此,即使套种花费更多的人力成本,同时土地成本也更高,但俞飞虎仍然选择了繁琐。

  “土豆很容易被真菌感染,一旦晚间湿度低、白天湿度高,就会从叶面开始腐烂,为了提高其免疫力,避免被感染,从早期就要给它‘打葡萄糖’。 ”补充营养、提高植物免疫力是他的另一招,而所谓的“葡萄糖”其实就是酵素,用蔗糖、蔬果根菌、水按照1:3:10的比例配好,发酵3个月而成。将酵素喷洒在叶片上,给土豆施上营养肥,就能提高免疫力,而非后期的杀死病菌。不过,使用酵素的成本更高,蔗糖就要4.5元/斤,而3、4元买上一包农药则能喷洒一大片。

  但病虫害始终无法避免,气候异常,过干或过湿,土壤中自带的病毒,都会让蔬菜叶片卷曲。崇明特产的黄金瓜遇到***病,很容易一整片都救不回来,农民就会用上杀菌剂,比方说多菌灵,如果发现了根线虫就往土里撒农药。对农药说“不”的俞飞虎怎么办?山人自有妙计。在门口的一小块土地上,零散着不少红辣椒,用辣椒水呛死偷吃菜的小虫。菜粉蝶出没的季节,晚上拿着手电筒出门,一小时就能抓到一两百只。为了防治地下虫萎菇,他在尝试石灰水灌耕不理想后,还用上了曾在历史课本中介绍的 “区田法”,最终起效了。

  “很多生态防治手段是老一辈农人传下来的,还有一些则是通过我不断的思考和尝试,慢慢总结出来的。 ”俞飞虎坦言,如今的农民图省力不动脑,才会让自然友好的农作方式流失。而他决定慢慢累积总结,将来形成一本务农手册,公开给所有有志于生态农业的人们。

  那么按照生态方式种植的农产品产量如何呢?俞飞虎坦言,常规种植方法一年能出产四五季蔬菜,而他们的露天种植只有三季。以鸡毛菜为例,大棚种植15天到18天就能采收,但生态种植却需要25天。 “不过我们的蔬菜可食用率更高,口感更好,保存时间也更长。 ”他解释到,快速生长的蔬菜由于使用氮肥,所以口感嫩、水分多,但微量元素吸收不够,营养不够,且容易腐烂,在运输、销售途中往往有40%的浪费。而生态农园的产品却与之相反,特别从可食用率上来比较,远胜于普通蔬菜。

  “实习生制度”培养年轻接班人

  白发苍苍,腿脚打颤,在市郊的田头大棚里,经常可以看到六七十岁的老人仍在忙碌,成为劳作的主力。

  除了担忧10年之后谁来种田,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创新也因此受到拖累。

  与此同时,相比工业化的农业生产,生态农业需要更多的人力。

  农人何处而来?生态农业谁来坚持?俞飞虎并不担心,因为他正在培养一批批年轻的实习生。

  去年刚刚从新闻系毕业,来到农园寻找人生目标的女孩;以农艺为专业前来实践学习的男生;立志从事生态农业前来考察学习的同行……在俞飞虎的农园中,现有的3、4名长期志愿者通过网络报名,来到这里工作一年。

  在他看来,长期志愿者或者说实习生的到来,既可以监督他种植生产的全过程,让会员消费者放心,同时也能培养年轻的农人,储备后续力量。

  目前上海崇明田舍郎合作社共有60来户的消费者会员,按照每斤蔬菜10元,会员价9元的价格每周配送。以三口之家为例,每周配送10种以上共6斤蔬菜,再加上每次20元的运费,全年消费为3700元,可以满足家庭80%的蔬菜需求。

  “按照目前的生产能力,明年如果会员增长到170户,就能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俞飞虎表示,除了种植方式,“社区支持农业”更值得推进的是产销方式,通过会员制进行订单式生产,让社区中稳定的消费者和农民一起承担风险,形成一种社会协同关系。

  因此,生态农园的当家人不仅要会种植,还要会销售。俞飞虎因此将希望寄托于年轻人的身上。

  “现在只是一个农园的尝试,但今后我希望可以形成十几个甚至更多的中小型生态农园,每一个年轻实习生可以成为 ‘职业经理人’,管理一个农园的生产和销售。形成规模之后,大家可以协同调配资源,分享抗病害的方法,在农产品入市前进行粗加工,形成一种成熟的‘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 ”

  社区支持农业 (CSA)的基本理念是:消费者预付生产者费用,与生产者共担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由此确保生产者的收益,从而最终收获健康的农产品。生产者也因此获得了维系在土地上健康生产、维持生计的收入。

  这一概念的出现是由于城市人距离土地的距离越来越远,越来越少的人了解食品的来源和生产者,所以市民逐渐开始关注土地的健康和城乡之间的关系。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