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滞后市场出力不讨好
众所周知,为保护农民利益、稳定自给率,国家对包括菜籽在内的(行情 ,问诊 )进行收储,菜籽托市价格已经从2009年的1.85元/斤提升到的2.55元/斤。国家逐年提高托市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的出发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国内菜籽由于政策支撑,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国内菜籽不断受到进口菜籽和菜油的冲击,导致国内临储库存逐年提高,农民、加工商、国家都深受其害,临储政策边际效益呈现出递减现象。
菜籽价格逐年提高,农民却不买账
临储政策每年都在实施,但由于人工成本和机会成本上升,种植油菜不如种植小麦等其他农作物的收益明显。目前,我国油菜种植大部分还是人工耕作,费时费工费力,而小麦种植可以完全机耕机种机收,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成本。产区调研中,一位农民大致算了一笔账:种15亩油菜正常年景半年的总收入在4000—5000元,种植小麦正常年景收入在5000—6000元,而壮劳力外出务工的月收入一般在3000—4000元,那么半年的收入就是18000—24000元。显然,除了外出打工,农民更倾向于种植相对省力的小麦,油菜一般种够自家吃的即可。
尽管菜籽价格因为政策支持在逐年提高,但农民似乎并不买账,因为从种植收益来说,油菜并不是最佳选择。
国家饱受菜油库存压力
由于菜籽不易储存,临储近几年一直以菜油的形式进行储备。截至新菜籽上市,临储陈菜油库存在350万—380万吨。2013年国家对新菜籽的临储计划是500万吨,按照35%出油率计算,今年的临储完成后,菜油库存将增加至520万—550万吨。
国家轮储以顺价销售、不打压市场为原则。目前,进口菜油到港价在7800—7900元/吨,市场成交价在8350—8400元/吨;近几年国产菜油成本多在万元以上,成交价即使按照9500元/吨计算,临储菜油也难以形成顺价。
不断增加的临储库存在价格低迷的情况下,还面临菜油过期的压力。临储菜油不能正常进入市场,带来的后果便是库存不断增加,甚至胀库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2010年与2011年进入临储的陈菜油存在出库需求。储存期限已到,但成本与市场价倒挂,抛与不抛,国家处在纠结之中。下一年临储政策是否继续,也成为国家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问题。
加工商已受政策之苦
近些年临储政策的实施对产区菜籽加工企业起到了保护作用,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和国际油脂油料大幅波动期间,通过政策保护,菜格坚挺,企业利润得到保证。然而,临储政策的实施也相应地抑制了菜籽加工商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可能性。临储背景下,国产菜籽市场是“原料政策化,产品市场化”。对于菜籽加工商而言,虽然利用政策可以获得稳定的诸如加工费、仓储费以及政策红利,但用高价的原料参与国际市场低价的产品竞争,风险不可小觑。
此外,连续多年的收储导致市场流通环节中菜籽数量较少,而产区从2009年年底开始便不允许进口菜籽流入。近两年,我国华南沿海油菜非主产地,通过改建、扩建和新建,菜籽压榨能力快速提升,进口菜籽和菜油数量快速增加,进口菜籽折油与进口菜油总和占国内总量的比重预计超过50%。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1—6月,进口菜籽和菜油分别为177万吨和88万吨,预计下半年将进口200万吨菜籽和80万—100万吨菜油,全年菜籽进口量将达到380万吨,远高于去年338万吨和前年220万吨的水平。
目前加拿大11月船期菜籽进口成本已跌至4450元/吨,远低于国内5100—5200元/吨的收购价格。加拿大11月船期菜油进口到岸完税成本仅为7900元/吨,较国内产区现货报价低2000元/吨。进口量的快速增加,不仅令国产菜油“遇冷”,更拉低了整体市场报价。
(责任编辑:DF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