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有媒体曝出,在四川、湖南、湖北等省,一些中储粮委托的临储收购企业用进口菜籽油冒充国产菜籽油,并躲过中储粮各地直属库和分公司的监管,将进口菜籽油作为临储油入库。
“对于菜籽油加工行业来说,个别委托企业作弊的情况或难避免,但大面积造假的可能性较小,尤其是今年。”浙江一油菜籽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
四川省油脂行业协会会长、成都新兴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华称,他们并不知晓相关部门进行何种检查,但希望调查结果能给整个四川油脂加工企业一个说法。
“大面积造假可能性不大”
有媒体报道称,四川多数企业以进口菜油抵充临储收购指标,大约80%的菜油会用进口菜油抵充。
“报道中所描述的严重情况,我还未有耳闻。特别是今年,中储粮方面检查得很严格,因此,大面积造假不太可能。同时,四川省油菜籽产量大,完全可以满足当地储备的需要,没听说过以进口菜籽冒充储备进而牟利的情况。”四川当地一家颇具实力的油菜籽加工企业负责人说。
浙江一家油脂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菜籽油加工企业的利润“说得过去”,因此,从主观上讲,不存在造假的动机。
“我从来没有碰到过如今年这样严厉的政策。”浙江另一菜籽油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中储粮方面不定时地对委托加工企业进行轮番检查。“不仅检查企业的用电、用水、用煤等能源消耗情况,还检查企业整个收购过程和加工环节,可谓史上最严的一年。”事实上,8月23日,针对此事,中储粮方面也通过官网做出回应,称: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关于切实做好国家临时存储菜籽(油)收购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严禁将进口油菜籽加工后作为国家临时存储油入库”。在收购过程中,中储粮总公司也将此作为政策执行和监管的重点,严格禁止委托企业进口油菜籽加工临储油,并规定对违规企业采取取消收储资格、收回不当得利、列入“黑名单”等措施。
针对媒体报道的情况,中储粮总公司迅速反应,在前期责成有关分公司进行自查的基础上,抽调得力人员,组建3个专项检查组,分赴四川、湖南、湖北等油菜籽产区,重点就临储菜籽(油)收购、加工和入库环节的程序、收购资金使用,以及库存品质等情况开展全面检查。
“其实,在检查组来之前,我们当地的中储粮就进行了多次检查。”上述浙江企业负责人表示,近两年中储粮方面的常规检查非常严格,如果造假,风险太大。
湖南一家菜籽油加工龙头企业负责人也认为,中储粮今年多次检查企业,并抽查了所有相关手续,企业想造假比较难。
“报道的内容确实有些耸人听闻。”上述四川企业负责人指出,报道说“四川油菜籽种植面积仅为900万亩”,而据我了解,实际上超过1000万亩。因为与其他油菜籽产区不同,四川油菜种植比较效益较高,所以种植面积下降的可能性不大。董国华也认为,相关媒体的报道并不准确,且有断章取义的嫌疑。
“双统”政策挤走“水分”
过去几年的临储菜籽收购,虽然明确规定禁止将进口菜油混入国产菜油,但在油菜籽加工业内,为了获取更大利益,个别企业还是会铤而走险。
为避免作弊,中储粮方面曾制定高压政策来遏制。
“今年,临储收购政策最大的不同是,中储粮从单纯的托改为油粕价格并举。”湖北一菜籽压榨龙头企业负责人说,中储粮对于所回收的用临储菜籽压榨的菜粕,采用统一定价、统一销售的“双统”办法,来防止进口菜油混入。
以往,行业内或许存在通过购买菜油或者掺入进口菜油的方式蒙混过关的可能,而今年,上缴多少菜油,也就必须上缴相应比例的菜粕。
目前,在国内市场上,菜油容易购得,可菜粕却是‘一粕难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亲自收购油菜籽,压榨出菜油和菜粕,来满足中储粮的要求,此举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一些委托企业不收购菜籽而买油交储的现象。相关市场分析人士表示。
复杂的利益之争
一直以来,极个别企业受利益驱使,不断寻找各种造假手段,来获得不当利益。
“再好的政策也有漏洞。因此,不排除个别企业通过某种手段蒙混过关,造成进口菜油混入国产菜油或者掺假的行为。”相关分析人士认为。
造假事件使处于舆论潮头的中储粮备感压力,为了更有效地规避风险,中储粮制定了更为严厉的政策。
“通过上述‘双统’规定的执行,中储粮将最大限度地排除一些企业的造假行为。”分析人士表示。
在日益趋于严格的政策环境下,个别油菜籽加工企业开始设法造假。
在一些委托加工企业负责人看来,由于中储粮采取了远远超过往年的严格手段,造成部分曾参与临储收购的企业被取消委托加工资格,引发这些企业的不满,因此就把行业里的个别造假行为给捅了出来。
“如果委托加工企业已经通过造假得到了巨大的利益,那么,他们肯定不会对媒体曝光。”当地粮食系统相关人士认为。
(责任编辑:DF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