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业生产 > 农产品资讯 > 早稻收购入尾 中稻低调登场 返回首页

早稻收购入尾 中稻低调登场

时间:2013-09-17 02:33来源: 作者:收藏

  后期早稻价格可能走弱

  今年早籼稻总产量为3407万吨,较上年增产78.3万吨,连续3年丰收,已超过曾启动早稻托市收购的2009年的产量水平,是进入本世纪以来的最高产量,早稻市场供应压力较大,市场主体入市收购较为谨慎。

  好在国家及时启动了托市收购,农户售粮也极为踊跃,今年早籼稻收购量较去年明显增加。截至8月25日,江西、湖南等8个早籼稻主产区累计收购新产早籼稻704.1万吨,比上年增加68.6万吨,增幅为10.8%。

  8月中下旬后,出售意愿较强的农户家中早稻已基本出售,随着农户手中粮源减少,售粮积极性下降,早籼稻的收购量逐步减少,购销活跃度也不断降低。托市收购初期,早籼稻日均收购量接近40万吨,8月初还有20多万吨,8月20日已降至10万吨左右,8月底降到8万吨左右,预计9月上旬收购量还要低,显示收购已逐步接近尾声。

  从价格方面来看,开秤初期,因托市收购尚未启动,市场主体入市谨慎,收购价格偏低,普遍在1.25元/斤以下。为保护农户利益,国家启动托市收购后,早籼稻的收购价格迅速被拉回至托市价附近。

  由于民企收购价格相对较低,国企收购价格成为主流价格,并从7月下旬一直持续到现在,波动幅度是历年早稻上市以来最平稳的一次。

  目前托市收购仍在继续,销区的地方收储公司补库工作也在继续进行中,对早稻价格仍有较好的提振作用,预计9月底前早稻收购价格仍将较为平稳。但随着托市收购的退出和地方收储公司补库的结束,后期早稻价格走弱的可能性较大。

  今年早稻收购呈三大特点

  一是收购高峰来得早,收购进度较快。

  由于托市收购启动早,收购网点多,今年早稻收购进度较上年明显提速,收购高峰也在7月下旬早早到来。截至7月31日,8个早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早籼稻302.8万吨,占去年早稻收购量的近1/3,同比增加83.1万吨,较2011年同期增加195.3万吨,较2010年同期增加268.2万吨,是近10年来收购高峰来得最早的一年。

  收购进度快的原因:首先,4个主产区均启动了托市收购,启动时间较早,而8月底广西启动托市收购后,5个主产区已全部启动了托市收购,加上所设托市收购网点较多,利于收购;其次,稻米行情持续较弱,托市收购价格优势较为明显,农户惜售心理减弱,售粮积极性较高;第三,收购期间天气晴好,利于翻晒和收购。

  二是收购价格相对平稳。

  虽然前期早稻收购价格相对偏低,但随着托市收购启动后,价格很快回升至托市收购价附近,并成为主流收购价格,从7月下旬一直持续到现在,波动幅度是历年早稻上市以来最平稳的一次。

  三是收购主体较为单一。

  由于早稻利于保管的储备特性,其上市后的收购主体一般为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今年因早稻市场收购价低于托市收购价,在托市收购启动后,农户向托市收购点投售的积极性较高,导致托市收购量大增。而其他收购企业因价格没有优势,收购量同比大幅减少,形成国家队“一支独大”的局面。

  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8月20日,8个早籼稻主产区早籼稻托市收购总量已经超过400万吨水平,占同期收购量的60%以上。而江西全省至8月25日共收购早稻355万吨,列全国第一,占全国收购量60%以上。其中最低价收购早稻305万吨,占比八成以上,创历史最高水平。很多民营企业虽然参与了早稻收购,但并不是为了加工,最终是为了卖给销区的收储企业,赚取一定的差价,从本质上看,最终收购的还是国有企业。

  新产中籼稻低调登场

  今年南方产区因高温干旱时间持续较长,导致中籼稻成熟期提前,收获及上市时间较上年提前一周左右。由于今年中晚籼稻市场走势偏弱,年初以来基本上呈单边下跌之势,参与经营的企业大多亏损连连,因而介入新稻收购的积极性不高,加上今年中籼稻生长期间遭遇高温干旱,质量不好,导致中籼稻开秤价普遍较低。

  当前,湖南新产普通中籼稻收购价普遍在1.30元/斤以下,湖北新产中籼稻收购价为1.25~1.30元/斤,江西中晚籼稻价格为1.22~1.27元/斤,不但低于今年的托市收购价,也低于新早籼稻收购价。

  中籼稻托市启动可能性大

  目前看,中籼稻走势不容乐观。

  一是中晚稻产量可能好于预期。

  7、8月份的连续高温干旱对我国南方的中晚稻生产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市场普遍预期南方中晚稻减产幅度将较大。但随着8月下旬干旱的解除,目前天气较为理想,利于稻谷生长。当前除湖南减产较多以外,湖北产量预计与上年持平,总体减产幅度可能低于市场此前预期,后期稻谷供应压力可能难以减轻,稻米市场趋势性上涨的机会仍将十分渺茫。

  二是随着中籼稻收获量的增多,上市量也将不断增加,但经营企业当前大规模入市收购的时机并不合适。

  因为从收购到加工到销售都需要时间,运输也需要时间,新米大量上市可能要在国庆节后。虽然现在正值中秋、国庆的大米消费旺季,但企业备货已基本就绪,新米大量上市后将错过当前的消费旺季,立即展开大规模收购的时机还不合适。

  三是当前地方粮食收储企业早籼稻收购工作刚刚结束或即将结束,企业的重点工作将转向杀虫保管方面,中晚稻补库尚不能大规模开展。

  四是目前籼米价格虽然较低,但仍大大高于进口大米,而新中稻质量普遍较差,企业收购新稻加工新米的获利前景仍难乐观。在经营企业不愿入市、国有收储企业未能入市的情况下,预计短期中籼稻市场仍将维持偏弱走势。因当前中籼稻价格普遍低于托市收购价,预计后期托市收购预案启动难以避免。

  虽然托市收购启动将会提振中稻市场,但在国内稻谷连年丰收、国内物价涨势放缓和国际大米价格偏低等因素影响下,预计未来稻谷市场仍将承压,难以出现大涨行情。同时,中晚稻托市收购还面临着一个较大的难题,那就是仓容不足,并有可能影响中晚稻的托市收购效果。

  从南方地区来看,由于上半年稻米行情不好,轮换不畅,大量储备稻谷压库。早稻托市收购又占用了较多的仓容,部分地区需通过租用社会仓容来解决。而中晚籼稻规模巨大,总量达1亿多吨,是早稻产量的3倍多。如果不能在托市收购启动之前解决仓容不足问题,托市收购启动后可能影响收购效果。

(责任编辑:DF083)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