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展商向市民介绍特色农产品 韩双喜 王昕 摄
展馆西部,平遥牛肉发现比邻而居的雁门肥羊在和自己争抢肉食爱好者的胃;太原展区,山西老陈醋正打量着太行小米这个小字辈;吉县苹果和临猗苹果同在一个屋檐下——晋南苹果展区……刚刚闭幕的第三届农博会上,不论是熟面孔,还是生面孔,不管是老品牌,还是新品牌,都属于一个大家庭——山西特色农产品。
记者调查走访发现,借经济转型发展的契机,通过农博会这个大舞台,我省正筑就一条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山西特色现代农业正如鲜花般绽放,魅力四射。
“老字号”老当益壮
说起山西特色农产品,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相信“老陈醋”会是很多人给出的答案。在太原展区,水塔等山西老陈醋企业占据了不少展位。而本月17日举行的“健康随醋而生”太原主题活动,更是让山西老陈醋成为展会的主角。
秉持传统,兼容创新。展示传统酿造技艺的同时,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得最多的是科技与创新。“我们把传统酿醋工艺的精华与现代生物科学结合,开发出了醋饮料、保健醋、口服液等多种新产品,让它们既保留了传统食醋的风味,又具有了多种保健功效。这样新品在农博会上特别受欢迎。”记者也看到,借助农博会,更多的“时兴醋”被市民所认识、喜爱,并由此迅速走上了老百姓的厨房和餐桌。
因为有了新成员的不断加入,山西老陈醋也展现出了更加充沛的活力。清徐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县的醋产品已经包括了陈醋、老陈醋、风味醋、保健醋、饮料醋五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去年,单我们一个县的销售收入就突破20亿元。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60亿元。”由传统产业向现代高科技方向转型,由单一调味品向保健养生品方向转型,由地域品牌格局向国际品牌战略格局转型。清徐县为山西老陈醋描绘了这样的蓝图。而农博会,自然成了这个传统产品焕发青春的一个绝佳舞台。
新产品新秀辈出
在本届农博会开幕式当天,王万保就和北京一个批发市场签订了7500万公斤水果的供货协议。王万保是临猗县北辛乡卓逸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在晋南苹果展区,他的关公艺术苹果既抢眼球,又抢手。
运城是关公故里,王万保打关公文化牌卖临猗苹果。关公艺术苹果已经开发出多个系列产品,“武圣关公”系列包括夜读春秋、单刀赴会等品种。“1斤苹果算下来成本增加约5分钱,售价却比普通苹果多出数倍。”王万保说。临猗县三分之二的土地种植苹果。苹果好卖吗?王万保说,他在20多个省市设了销售网点,年销量达3500万公斤。
在太原展区,山西富硒香农业有限公司展台上,小米的包装简洁却不失精致。这种小米产于太行山深处,当地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被誉为“极品小米摇篮”。不远处,阳曲县振华种养殖合作社也在推销小米。据介绍,由于地形独特、有效积温高等原因,阳曲小米品质优、口味佳,质量上乘。农业部门有关人士介绍说,这两家企业生产的小米都属于太行小米。太行小米、晋南苹果、雁门肥羊……这些都是山西新近崛起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本届农博会也是他们第一次以这样的名义亮相。
老的历久弥新,新的强势崛起。山西省副省长郭迎光在农博会上这样总结。
这“阵势”前所未有
将目光和思维从农博会的精彩中“拽出来”,放开眼界,捋捋思路,记者发现,其实,除了家门口的农博会,近两年来,山西特色农产品正以从未有过的势头冲出娘子关,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将特色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化。
这两天,随着“山西品牌中华行”走进大上海,山西特色农产品刮起阵阵旋风。上海,已经是“山西品牌中华行”今年的第五个站点了。所到之处,当地人及经销企业围观、抢购山西名优特产品已成为“惯例”。9月,淘宝网“特色中国·山西馆”开馆。山西老陈醋、汾酒、平遥牛肉、沁州黄小米、右玉小杂粮、晋南水果……尽可“一网打尽”。再往前看,2010年11月开始,山西农产品北京展销周多次举行,我省特色农产品的目光聚焦京津大市场。而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群建立展销中心,又显示出山西特色农产品辐射市场的战略意图。
表面风光,内里实惠。数字是对山西特色农业最好的注解:2011年和2012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连迈上5000元、6000元两个台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持续以20%以上的幅度增长……山西农业,正变成增收的聚宝盆,发展的新天地。
“晋字号”迎来春天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山西特色农产品迟迟未能给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带来令人惊喜的收益。那么,上述新气象又从何而来?
“变化始于2010年。”省农业厅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我省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收入的近一半依靠种养业。一直以来,受自然条件限制,我省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民增收相对缓慢。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在全国第22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09元,在中部排末位。要实现山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重点在农村;山西在全面转型中赶超跨越,难点在农业。有了这样俯瞰全局的战略眼光,2010年7月,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一锤定音:农业现代化是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根本依托之一。农业现代化对我省而言,就是利用特有的农产品资源禀赋,走出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视角一变,天高海阔。短时间内,我省从制定战略、出台规划到措施跟进,一气呵成,高歌猛进。2011年,杂粮、畜牧等山西特色农业产业的规划布局成为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和重点。我省出台10项惠农政策,补贴资金22.44亿元。2012年,杂粮、畜牧振兴工程启动,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进入转型提速轨道。我省再出台10项惠农政策,补贴资金超过50亿元。2013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集中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品牌。我省再推10项政策,补贴资金在上年基础上增加8.9亿元。
政策涉及面之广、含金量之高、实施力度之大,为山西农业历史上少有,足可看出我省推进特色现代农业的决心。
抓“特色”兴晋惠民
放眼中部六省,各省都抢抓中部崛起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从地区优势入手,发展现代农业。安徽发展茶叶、水果、麻类,以优势带动全局;河南发展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业发展……他们给山西的启示是:山西农业必须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开拓创新,实现跨越发展。
“其他地方没有的,山西独有;全国少有的,山西特有。”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山西农业现代化必须“特”字当头。山西不是粮食大省,农业之长在特色。既然农业小省的现实无法改变,那就立足省情,扬长避短,紧紧围绕一个“特”字,把我们的“小”农业作出大文章,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让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丰盛起来,让农业在山西在转型跨越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选择最有优势、最能体现山西鲜明特色、在全国能够形成较大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和产品集中力量扶持。今年,省农业厅决定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太行小米、吕梁红枣、雁门肥羊、平遥牛肉、晋南苹果、山西小杂粮、山西核桃、山西老陈醋,成为重点发展对象。
羊肉、核桃、红枣……盯着这些特色农产品的不是农民,不是农业企业,而是参与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的山西焦煤、阳泉煤业等煤炭大型企业。目前,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正在实施和开工建设的项目达到153个,总投资额576亿元。这些催人奋进的事实预示着,在希望的田野上,山西特色农产品必将谱写出一篇篇崭新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