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辽宁阜新花开叶绿,生机盎然。大凌河下游最大的支流——细河,从市区缓缓流过。《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走进阜新市,亲身感受农发行这支金融劲旅,通过中长期信贷项目,为阜新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
“龙城”欢歌
三间低矮瓦房,院里一口老井,房前一片菜园,今年75岁的王世谦老人一家三代,在阜新市细河区四合镇东洼子村过着地道的原住民生活。
过惯了农村生活的王氏家人,做梦都想住上城里的楼房。如今,他们这个愿望随着农发行阜新分行中长期项目贷款的不断推进而变成现实。“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就要搬进新楼房了。”王世谦老人的目光里充满着美好的期盼。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改善居住环境,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2010年,阜新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向市农发行申请新农村建设中长期项目贷款35亿元,用于对东洼子村、六家子村等城中村拆迁改造项目。2011年3月,首批7亿元资金如期到位。截至当年末,累计到位资金已达15亿元。农发行阜新分行行长许世勤说:“为严格规范和加强中长期项目贷款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充分发挥信贷支农使用效益,努力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我们按照‘专户存储,封闭管理使用’的原则,确保项目贷款资金规范借入、合理使用和按期偿还。”
远望新农村建设项目“玉龙”新城,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昔日低矮连片的平房区,如今变成一座气派的新城。见证这一巨变的王占东一家人,从心底盼望着早日搬进新居的那一天。“我们原来住的是27平方米的低矮平房,夏天漏雨,冬天透风,生活环境差极了。再过几天,我们就要搬进70平方米的新房了。平房换楼房,心里格外敞亮。”王占东说。
如今,和王占东一家人一***,怀着愉快心情搬进和即将搬进新居的还有很多人,“玉龙”新城到处洋溢着欢歌笑语。
“振隆”创富
走进阜新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大街,辽宁振隆特产股份有限公司的标识格外醒目。
自2006年开始,农发行阜新分行对振隆公司的资金支持就从未间断过,累计向振隆公司投放资金3.73亿元。目前,该公司已成为系列果仁产品收购、加工与销售一***龙企业,年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公斤,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南京等40多个大中城市及欧、美、亚及大洋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成为阜新市经济转型示范市14个支柱产业之一,并上升为国家级经济林产业化龙头企业。
振隆公司的发展模式成为农发行阜新分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型范例。公司董事长黄跃说:“我们能有今天的发展,完全得益于农发行资金的强劲支持。目前,公司近1万亩生产基地已遍布全市农村,企业每年免费向2500户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等生产资料,而产品则全部由企业回收,农民在零风险前提下实现了增收。”
企业增收,在车间工作的农民也因此致富。今年40岁的孟凡力家住阜蒙县大固本镇太和申村,在公司储运部做装卸工已经两年有余,自从2010年秋季进***工作以来,他从未动过离开企业的念头。吃饭、住宿、洗澡全部由企业“买单”,企业还为他缴纳“五险一金”,优厚的待遇拴住了孟凡力的心
如今,在振隆公司工作的500多名员工中,来自农村的农民占三成以上,每年企业用于支付农民务工的工资总额在420万元左右,平均每一名农民从企业获得的报酬超过2.5万元。
富在“田园”
在阜新市王府镇王府村,农民张艳华正在自家标准化育菇大棚采摘鲜蘑,由于近年来双孢菇市场价格看好,张艳华种植的褐蘑菇像黄金一***值钱。“一个育菇大棚一年两季生产蘑菇11000公斤左右,一年纯收入达到6万元。”张艳华说。
如今,在阜新市广大农村遍布着辽宁田园实业有限公司的600多座育菇大棚,2300多农户在企业直接扶持下靠种植蘑菇发家致富。散落在农村各地的育菇大棚,变成农民发家致富的“金矿”,昔日***无闻的小蘑菇,转眼间成为农民致富的“软黄金”。
“2008至2010年,公司年销售收入从1.05亿元增加到2.15亿元。我们以‘公司+基地+农户’形式,在广大农村建设标准化生产车间,把农民变成蘑菇种植高手,从而带动农民发家致富。”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辽宁田园实业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廉和介绍说。
5年来,农发行阜新分行累计向田园公司发放贷款1.35亿元。如今,田园公司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蘑菇工***化生产、加工、出口企业之一,拥有现代化蘑菇生产工***7座,研发中心1座,有机肥***1座,公司主导产品褐蘑菇、白蘑菇和有机肥料畅销国内外。2011年,企业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2014年,企业生产能力预计达到5万***,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届时,将有5万多农户由此踏上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