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业生产 > 农业项目 > 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农村新区 返回首页

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农村新区

时间:2013-09-09 09:41来源: 未知作者:曙光收藏

  湖北日报讯 中共宜城市委 宜城市人民政府

  图为:鄢城办事处新型农村社区效果图。

  图为:五大工程托起“宜城梦”。

  图为:湖北大成仁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水稻为原料形成12万吨淀粉糖和1.34万吨全营养蛋***生产能力。

  图为:楚都公园。

  图为:白庙新农村社区。

  图为:南营办事处鳖稻生态养殖新模式。

  图为:襄大农牧公司现代化养猪场。

  图为:刘猴镇景观苗木基地。

  宜城是个农业大市,2012年粮食总产量在全省县市区中占第13位,农村人口在全市总人口中占60%,农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20%。推进“四化”同步,全面建成小康,关键在农业农村农民。去年以来,宜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尊重规律,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引领战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探索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新的实现形式,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科学谋划系统推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村镇建设、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为科学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我们结合现阶段发展实际,系统谋划,认真做好顶层设计。

  科学编制规划。在认真摸清村庄、人口、土地及产业发展、文化、民俗、资源等情况的基础上,按照聚散相宜、规模适度、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群众拥护的原则,邀请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编制了《宜城市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宜城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空间布局规划》,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商业服务设施等配套规划,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也正在编制之中,并与城市和中心城镇、产业园区发展战略规划相衔接,切实做到城乡建设、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一体化。

  科学制定政策。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1+6”文件,从总体布局、组织架构、政策支持、财政资金整合、房屋征迁还建、居民身份转换及社会保障、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统筹布局,确定了“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增收为要”的12字方针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金融支持、城市反哺”的16字原则,激励农民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引导农民变地主、变工人、变股民、变市民,实现由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

  科学确定建设时序。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推进,基础设施优先、公共服务优先”的原则和“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建成一个、展示一个”的思路,分层分类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力争通过15至20年努力,将全市190个行政村集并整合成50个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入住群众6万户、26万人,节地率和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

  改革创新破解建设难题

  坚持以改革释放红利,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着力抓好“钱、地、人”三大要素保障。

  以项目融资为平台,保障建设资金。改革建投公司体制,组建置业公司、园林绿化公司等子公司,分别承接还建房、基础设施、园林绿化等任务,并利用承接项目进行融资。成立安民新型城镇化投资公司,采取BT等方式向银行和市场融资。今年以来,通过湖北银行、农发行融得城镇化建设资金2亿元,开发银行5亿元资金也正在审批之中。同时,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办法,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建立涉农项目建设审批制度,确保涉农项目和资金优先投向新社区,并鼓励部门和社会资金援建新社区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整合危房改造、安全饮水、沼气池建设等项目资金8200多万元,吸纳社会援建社区学校、道路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

  以迁村腾地为手段,保障建设用地。出台了《关于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实施意见》,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国土整理项目相衔接,通过迁村腾地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享受增减挂钩的优惠政策。去年以来,全市先后申报六批次增减挂钩项目,累计储备挂钩周转指标3200多亩。同时,将新社区建设用地与麻竹高速房屋拆迁、城中村改造等项目结合起来,多渠道解决土地瓶颈问题。并且每年将不低于4%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涉及新社区的建设项目用地优先安排、优先报批、优先供地;对选址内有基本农田的,优先调整为一般耕地,对现代农业项目建设用地和设施农业项目用地优先调整为建设用地预留区、有条件建设区和一般耕地区,保证当年新社区建设用地需求。

  以引导参与为取向,保障农民权益。为调动群众参与新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一方面建立农民民主议事监督制度。每个社区建设启动之初,从每个村民小组推选1人组成民主议事监督团,代表所有农户对社区选址规划、建房政策、户型设计、价格面积、工程招标、建设质量等进行全程参与、全程监督,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既顺应了民意,又增强了科学性。另一方面,通过建投公司作为建设主体,对土地进行收储,“漂移”用于城市经济发展,形成的收益最大限度地反哺农村,对进入新社区的农民征迁补偿、养老保险,包括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水、电、路、气、公交车等配套建设费用进行补贴。比如:对入住新社区的居民给予五年的养老保险补贴,配备10平方米经营性用房的股权等,既增加了民利,又加快了征迁安置进度。

  就业为本强化产业支撑

  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增收,没有增收就没有农民安居。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宜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在做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农字号企业招商,每个镇(办事处)每年至少引进1个注册资本 2000万元以上的种养殖企业,推进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形成“公司+农户”的新型利益联结模式。去年以来,先后引进了华北制药胡坪中药材种植基地、湖北绿鑫生物质沼气发电及农业循环经济园等项目。同时,实施农业“接二连三”工程,引导襄大农牧、襄阳大山、大成仁和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途径,向种植养殖等农产品源头延伸,加长加粗产业链条,带动园区建设、产品开发和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全省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为核心,以畜禽养殖、食用菌、瓜果蔬菜、花卉苗木四大特色农业产业为支撑,以优质粮食、油料、瓜果、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食用菌、养鸭、生猪、特色生态养殖“十大产业园区”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适度发展社区工业。将工业园区、新型社区与农民就业同步考虑,围绕园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初加工业,建立“园区+社区”的“五个一”模式。即每个社区至少有1个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个农产品交易市场、1个村集体经济股份制公司,为社区经济发展和群众就地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配套发展社区服务业。以社区产业集聚带动社区人口集聚,在合理定位社区功能分区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商贸连锁企业,引导发展集中型、环保型的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可持续发展型服务业,最大限度规避分散性、噪音大、污染大的小门面经营型服务业,从而通过配套发展第三产业,激活商气、聚集人气、增强财气。同时,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村级经济组织发展第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鄢城办事处白庙社区对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资产进行严格清产核资后,估价3900万元组建成立了宜城市白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其中集体股占可量化经营性资产的30%,个人股占可量化经营性资产的70%,既为社区正常运转和公益事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撑,也让农民变股民、有恒产、有分红。

  试点先行提供示范借鉴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一项改革创新任务,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直接借鉴。工作中,宜城市委、市政府采取分层试点、分类推进的办法,积极探索积累经验,为全面推进新社区建设提供借鉴。

  分层确定试点。将全市所有农村社区分为“城郊型”、“城镇型”、“农村型”三种类型,通过召开规划建设汇报会和参会人员票决,分别选定鄢城白庙、小河新华、南营金山三个市级试点。每个试点成立一个由市级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制定一套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选定区域结构、人口规模有代表性,产业有一定基础的雷河镇进行整镇推进试点。在此基础上,各镇(办事处)也分别选择了一个试点进行先行先试,探索经验。

  分类推进建设。目前,投资1亿元的鄢城白庙社区首期11万平方米的还建房和商铺、社区活动中心正在建设,年底将有600户居民入住,配套的社区医院、小学、幼儿院已经完成规划。小河新华社区已经完成招投标程序,进入施工阶段。南营金山清产核资已经完成,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雷河镇整镇推进规划已经编制,主导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依托多年形成的水晶产业优势,成功引进浙江浦江水晶产业转移项目,目前已落户500余户,引进设备2400多套,固定资产投资2亿多元,吸纳就业人员2000多人。

  及时总结推广。在试点探索和入户调查、走访座谈的基础上,总结编印发放《新型农村社区宣传手册48问》和《宣传画册》,召开试点工作现场会,加强政策宣传和经验推广,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社区建设。在全市农村19100户抽样调查中,愿意入驻新型农村社区的户数达到 12600户,占66%,为深入推进新社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