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莓基地里,工人正在浇水
春耕时节,行走在我市各地,随处可见忙碌的播种景象。
玉米,是大春主要栽种的农作物,但在雨城区南郊乡余家村,当地数十位村民眼下正忙着栽种蓝莓、草莓等高端果蔬。
灾后重建,长期交通闭塞的余家村迎来了转型发展的良好契机,在成都市的大力援建下,余家村的新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高端果蔬落户新村
产业发展前景可观
三月的余家村,处处都是建设的热闹场面。20日,在余家村新村聚居点前方的蓝莓基地二区里,50余名当地村民挥舞锄头,挖土开沟,为接下来栽种蓝莓做准备。站在刚修好的余家大桥上俯瞰,这幅热闹的春耕图令人深受鼓舞。
“听说这里要打造成蓝莓观光采摘基地,发展乡村旅游,我们现在在这里打工,以后还能在周边做些小生意。”蓝莓基地能为余家村带来经济效益,当地村民心里也早有了一本发展经。
从蓝莓基地迈步上前,余家村新村聚居点右侧的草莓基地也是一番忙碌景象。20余名建设者分布在基地里,或铲沙和料,或砌砖抹灰,有序地进行着基础设施建设。站在余家村新村聚居点停车场上眺望,47个白色钢架大棚分两列排开,包裹起余家村群众产业发展的梦想。
走进草莓大棚,余家村4组的两位村民正在浇灌今年新栽下的草莓苗,俯下身来细瞧这些青翠欲滴的“小家伙”们,大部分都已经开出了白色小花,有些还依稀可见逐渐转红的草莓幼果。
“再过1个多月,这些草莓就成熟了,今年我们计划举办草莓采摘体验周活动,邀请雅安市民尝一尝这些口味独特的草莓。”草莓基地技术人员曾秋林介绍,基地种植的草莓有巧克力、菠萝、水蜜桃等多种口味,都是比较特色的草莓品种,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
与草莓基地相对,余家村新村聚居点左侧的蓝莓基地一区内,今年年初从成都移植而来的株株蓝莓正含苞待放,蓄势待发。据蓝莓基地负责人杨盼介绍,这些蓝莓都是7年苗,可以直接产出,等到夏天大家就能吃到余家村的蓝莓鲜果。
环顾整个余家村新村聚居点,前、左、后三方是共计214亩的蓝莓基地,右方是占地50亩的草莓基地,整个新村聚居点被蓝莓、草莓紧紧包围,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可观。
产业转型迸发生机
致富增收可期可盼
在余家村,除了种植有少量的红心果和茶叶外,主要的农作物以传统油菜、玉米、水稻等为主。然而受交通制约,该村不少青壮年都选择外出务工,村民们农业产业收益甚微。
成都市对口援建雨城区南郊乡余家村,按照“住上好房子、培育好产业、过上好生活”的援建目标,突出“四态合一”、“产村相融”的规划理念,实施“一村庄、一整治、一产业、一桥梁、一道路”援建项目,打造望山、见水、忆乡愁的幸福美丽新村。
蓝莓、草莓两种高端果蔬落户余家村,正是成都援建余家村“一产业”的直接成果。
去年,经招商引资,成都市两家大型农业企业入驻余家村,此后,来自两企业的蓝莓、草莓开始在余家村茁壮生长。目前,草莓基地钢架大棚搭建完成,完成部分草莓种植,连栋温室大棚正在进行基础建设;蓝莓基地一区已种植30亩,今年夏天开始投产,二区70亩蓝莓基地正在进行蓝莓栽种,三区基础建设即将启动。
产业重建,结构调整,余家村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新建设了高标准农田264亩,发展起214亩蓝莓和50亩草莓,为该村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作为产业转型的直接受益者,余家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
“流转土地的收益,进基地务工的收益,保底分红的收益。”在基地务工的余家村4组村民张玉荣粗略计算了一下,产业基地的入驻,自己保守能获得三份收益。而按照蓝莓基地负责人杨盼的计划,基地发展起来后将主要聘用50—60岁的中老年村民务工,今年60岁的张玉荣刚好符合标准。
“余家村地处雨城近郊,蓝莓和草莓基地投产后必定能够吸引广大市民前来休闲观光,体验采果乐趣。到时候当地群众除了进基地打工,还可以利用自家的优势条件,发展乡村旅游和餐饮接待,致富增收不成问题。”产业转型迸发的勃勃生机,也让南郊乡政府工作人员杨强充满期待。
余家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成果喜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农业产业化建设迅速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向好,农村经济发展再创佳绩,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再次释放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