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民生活 > 农民话题 > 沈燕清:理性看待美国国会为排华法案道歉 返回首页

沈燕清:理性看待美国国会为排华法案道歉

时间:2012-06-26 14:05来源: 作者:收藏

沈燕清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

华盛顿时间2012年6月18日下午,美国众议院以全票通过“排华法案道歉案”(第683号决议案)。这样,美国正式以立法形式向曾经排斥歧视华人的做法道歉。这标志着美国国会首次承认这一歧视性法律的不公正性。

“排华法案”的由来和演变

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并不太久。史料记载,19世纪30年代去美国的少数华人,大都是在剧团或马戏团里表演节目。那时,华人在美国人眼里就像是“动物中的稀有品种”。19世纪40年代,美国加州发现金矿后,大量白人淘金客蜂拥而至,这股热潮也很快便传到中国。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两次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乱时期,为了寻找生计,许多广东和福建人前往美国淘金。从1849至1882年,共有30万华人进入美国。

起初,加州有充足的表层金,华人的到来被容忍。然而当容易获取的金变少、淘金竞争加剧时,白人对华人也愈加憎恶。本土主义者团体开始声称,加利福尼亚的金子是美国人的,并开始对外籍淘金者进行肉体侵害。华人们在被强行驱逐出金矿之后迁入了城市,从事薪酬劳动和仆役等工作。

“淘金热”令美国西海岸地区人口激增,经济得到发展。此时广大西部地区仍属“未开发”地区,而东部地区已得到了快速发展。1862年,美国国会批准拨款修建横跨东西、长达2500英里的联邦太平洋铁路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后者的工程正是从加州开始,主要的铁路工人就是华人。从1864年甚至更早时候起,华人就加入此项工程。此后,大量华人被从日益衰落的矿山上招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华工直接从中国招募而来,共有约10万名华工参加了美国西部铁路的修筑。1869年5月,联邦太平洋铁路和中央太平洋铁路接轨。

铁路完工后,大批华人涌向城市,从事诸如餐馆业、洗衣业、园艺业等较低层次的职业。到1870年,旧金山华工的数量已占了城中四种主要工业行业雇工总数的一半。而19世纪中后期,美国经济不景气,失业率较高,导致不少美国人认为中国人抢了他们的饭碗。19世纪70年代,美国西部发生大规模排华浪潮,白人种族主义者数次武装攻打华人居住区。

在排华浪潮高涨的情况下,1882年加州共和党参议员米勒向参议院提议中止华工赴美,得到参众两院的通过。1882年5月6日,切斯特·阿瑟总统签署了这项玷辱美国历史的法律——《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所谓的1882年排华法案。它规定10年内不准华人入境,不得准许华人归化为美国公民等等。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部以法律形式、以政府名义“合法”排斥少数族裔的法案。

1892年排华法案延长十年。1902年该法律被无限期延长。从1910年到1940年,加州天使岛移民站是数以十万计的华人移民的中转站,在那里,多达30%的华人移民被遣返中国。

到1943年12月,美国国会撤销了此前的所有排华法案。

推动排华法案出台的因素

可以说,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出台是基于种族、文化和经济三方面的原因:

这其中,经济原因是根本。在1860年之前,华人是加州最大的移民团体。他们曾为美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到19世纪后期,华人交纳的淘金税占美国淘金税总数的一半。华人大部分都是健康的成年男子,他们提供了廉价的服务,却没有使用公共设施例如学校和医院的权利。时任加州州长麦道格曾于1852年称赞华人是加州新近接受的“最有价值的移民”。

但19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失业潮出现,排华思潮开始在美国白种劳工中抬头。美国工人认为,是华人劳工抢走了自己的就业机会。经济危机发生后,针对华人商店的抢劫、纵火和针对华人的暴力事件不断增加。工人的诉求影响到政界,政客们为拉选票,在各州乃至联邦推出限制、排斥华人的法案。

文化差异与种族主义的作祟也是重要原因。早期美国人的心中,中国是一个满是丝绸、瓷器的富饶国度,令人向往。但19世纪中期大量华工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美国人眼中的华人落后、愚蠢、迂腐而又狡黠,这些负面特质无一例外地被投射到孔子身上。否定孔子的思想,甚至指斥孔子为“反文明”特性之源的声音甚嚣尘上。从生活习惯方面来说,华人留着长辫子、喜欢聚居,这和美国本土居民截然不同。很多美国本土居民不了解华人,从而产生偏见,进而歧视、排斥华人。另外,美国的主流文化是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上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美国人也害怕来自华人奉行的东方文化(儒家文化)的挑战。

黄祸论也是美国社会排华的动因。“黄祸论”是起源于19世纪主要针对中国等亚洲黄种人的一种言论,旨在丑化黄种人,进一步造成黄种人与其他人种(主要指白色人种)的对立,企图为侵略制造舆论。在19世纪后半期,华裔是在美亚裔族群中的第一大族群。到1882年排华法案出台之时,在美华人的总数已经超过10万人。因此当时就有美国媒体担心“黄祸”,民间的工人运动甚至直呼“中国人必须滚出去”的口号。

1943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需要中国作为盟国。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长期影响中美关系的排华法案问题引起美国领导人的重视。加上中国在二战中的巨大贡献,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看法开始改变。美国媒体对中国抗战和唐人街的正面报道,以及蒋夫人宋美龄于1943年访美所受到的盛大欢迎,带动了一批亲华众议员在国会倡议废除排华法案的热潮。

1943年2月18日,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历史性的演说。其后,众院移民委员会立即进行废止排华法案听证会,众院和参院相继批准废止排华法案,经时任总统罗斯福于1943年12月17日签署生效。这样,历时61年的排华法案,正式走入历史。

理性看待美国国会的道歉

但是,华人“二等公民”的地位并没有因此改变,特别是1950年代麦卡锡主义盛行时,许多华裔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惨遭迫害。今天的美国华人社会仍未冲破种族歧视的“玻璃天花板”,华人被歧视排斥的事情屡有发生。直到今天,种族平等仍然是美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敏感话题,华人争取平等的道路仍然漫长。

对此次美国国会的道歉,我们也应理性对待。

实际上,这次道歉不是美国政治家“良心发现”,而是一系列因素作用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之后,美国民权运动兴起,少数族裔也开始积极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排华潮”从法律上和社会氛围上都被打破。一方面,美国本土的华人群体在发展和提升。他们从“劳力阶层”逐步转变为“知识阶层”,从低等行业上升到实业与金融业,从不敢“发声”到参政、争取政治权益。另一方面,近年来涌入的华人新移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掌握的技能、拥有的财产都有明显的提升,他们积极谋求政治及族群等方面的平等地位。此外,美国至今仍存在种族问题,通过道歉议案对今天美国多族群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大有裨益。

更应注意的是,2012年是美国大选年。美国华裔人数已达400万,是亚裔移民中的最大族群,每一位众议员都需要争取华裔的选票,因此各州华裔应该更积极争取自己的利益,向各州的议员呼吁他们支持就排华法案道歉,这些因素都促成了美国国会道歉案的出台。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因谋生机会多,它们同样在19世纪中后期吸引了大量华工,也同样上演着“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一幕,诸如澳大利亚的《白澳政策》(1901年确立,1972年取消)、加拿大的《中国移民法案》(1923年通过,1947年废除)等。

它们也先后对“历史性的错误”做出道歉,如加拿大总理哈珀于2006年6月22日为华人“人头税”平反道歉,并向受害者进行赔偿。2008年2月13日,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代表政府向议会提出动议,对澳大利亚过去实行白澳政策(即澳大利亚联邦反亚洲移民的种族主义政策的通称)给土著居民带来的伤害表示正式道歉。2011年2月,曾有昆士兰州联邦议员敦促澳大利亚政府就“白澳政策”向亚裔移民道歉,但后者政府并没有作出反应。

同样,我们应该看到,在这些国家,道歉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争取政治地位的平等还需要华人社会自身的继续努力。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