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德
翻开2015年的日历,不难发现,马年腊月十六“打春”,当我们满怀信心迎来羊年第一缕阳光之时的大年初一就是“雨水”,再向前推进一个半月的二月十七就是“清明”,这对于种地的农民来说,意味着羊年“春脖子”短,备春耕宜早不宜迟。
北方农谚:二月清明麦在前,三月清明麦在后。意思是说,凡是农历二月清明,清明前便开始播种小麦,标志着春耕生产拉开序幕。而三月清明则要等到清明节气后才开始播种,播期相对后延。2015年,是二月清明,意味着“春脖子”相当短,大年过后,离春耕生产的脚步就越来越近。如果种地的农民,当下只顾沉浸在忙于办置“年嚼过”或春节过后不及时从节日气氛中摆脱出来,全力谋划生产,筹措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势必影响适时早播,再夺农业大丰收。
时下,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家家户户分散经营土地的模式,已经悄然发生转变,一个个以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为经营主体的集约化经营模式,正昂首阔步向我们走来。由此派生出来的是种植几百亩、几千亩,甚至上万亩的“大地主”。农作物种植面积大了,种什么,怎么种,种子、肥料、农药用啥品牌、用量多少,缺口资金咋解决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摆在了种地户面前。特别是又赶上二月清明“春脖子”短的年头。种地户们不应沉浸在过春节的氛围中,都应突出一个“早”字,对所经营的土地提早全盘进行谋划。做到缺口资金早安排,种植计划早打算,瞅准种子、肥料、农药品牌早订购,科学种田方案早落实,绝不能“现上轿现扎耳朵眼”。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金秋孕育在春天,而好收成则来自于扎实的备春耕生产。只有在春耕生产到来之前,做到万事俱备,才能收获一个沉甸甸的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