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光鲜的食品
很可能暗藏危机
全国人大代表、海宁市斜桥镇华丰村党委书记朱张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发言刚刚开始,他就拿出一小包黑色的花生。“普通花生8块钱1斤,这黑花生,一斤要100多块钱。”只见他一边说着,一边拿出几颗黑花生放进盛满清水的杯子,很快,清水变成了黑色,在场的代表一片哗然。
“毒品添加剂”——这就是朱张金想要提到的问题。此次参加全国“两会”,他带了300多件有毒食品和有毒添加剂,目的就是告诉大家,买东西不能只顾好看、漂亮,这些外表光鲜的食物背后,很可能隐藏着某种非法添加剂。
“黑花生是染色的,养猪有瘦肉精,养鸡就有鸡蛋精。”朱张金坦言,这些农产品在市面上是价格不菲的绿色产品、健康产品,但在个别农民心里,哪些是卖的,哪些是自己吃的,分得很清楚。
朱张金的这番“吐槽”,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共鸣。“食品问题要狠抓源头。”在娃哈哈集团老总宗庆后看来,市面上的大多食品还是好的,有毒添加剂之所以被利用,关键还是农产品收购价格太低,给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而在中国美院院长许江看来,食品安全频频突破大家的底线,说到底还是因为“人心”的问题。“人心坏了,道德、诚信从何谈起?”许江短短一句话,得到许多代表认可。
加大抽检力度
食品业“大佬”双手赞成
问题怎么解决?祐康食品老总戴天荣提出两个建议:一是加快食品标准制定;二是加大风险监测的力度。
“我国针对食品安全的标准,国家层面的有2000余项,地方标准有2900余项,行业标准有1200余项。”在戴天荣看来,目前的标准仍不能满足需求,没有标准,就会给黑心企业留下机会,让诚信企业不敢前行。
戴天荣透露,浙江每年需要审核备案的食品标准大约8000件,做这个事的人却只有4个。因此,他建议政府加快人才培养和加大经费投入,保证食品安全这个工作有人做,也做得好。
对于风险监测,戴天荣又列了一组数字:在境内,食品抽检频率是0.11件/千人;浙江比例稍高,为0.16件/千人。但是在欧美,这个数字为5件/千人,香港则是8件/千人。“说明我们的抽检力度还不够大,事先预警、提前防控还做得不够好。”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宗庆后的认可。他表示,监管部门加大抽检力度对行业的长远发展有好处。不过,宗庆后坦言,希望目前的“多头监管”模式能够有所改善。“今天这个部门来,明天那个部门来,最怕有的监管人员不懂食品。”
看到两位食品行业的“大佬”都表态,朱张金很开心,紧跟着说出自己的设想:“对于食品安全的问题,一定要奖罚分明。”他解释,所谓的奖,是指对举报、打击违法活动的人要给予认可。至于罚,就是要对发明、制造这种有毒添加剂的人加大惩处力度。“做这种事的人,跟制毒、贩毒有什么区别?”在朱张金看来,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有毒添加剂的发明,其实是对人类的伤害,理应得到更严厉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