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以及钾、铁、硒等微量元素,低脂肪、低热能,营养价值很高,是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十三种最佳蔬菜之首。随着人民对红薯保健作用认识的加深,以红薯为主的休闲食品开始走俏市场。
依托生态资源谋出路
湖南省醴陵市军山历来就有种植红薯的习惯,革命伟人陶铸军山行之后,当地红薯种植达到高峰,种植红薯的悠久历史加之适宜的温光水热肥条件,促成了肖新志等人组织的“醴陵市新立红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奠定了该地红薯产业大规模开发的基础。
2007年,合作社挂牌成立至今已拥有固定社员328户,签订生产订单的农户超过2000余户,各地种植总面积逾万亩,2011年纯利润42.8万元,合作社坚持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的经营模式,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引进了2套先进的低温加工设备,以合作社所产优质红薯和当地物理压榨优质茶油为主要原料开发“旺侬”薯片,以“色泽金黄、香甜脆嫩”的特色赢得了消费者的热捧。2010年“旺侬”红薯脆片制作工艺被列为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册商标“旺侬”在2011年被评为“湖南省著名商标”,是我省唯一一家获得进出口贸易备案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特色产业互利促发展
开发红薯产业不仅鼓起了肖新志等人的腰包,也为周边农户创造了收入。均楚镇潘家冲村李家湾组的钟志辉,原本是在浙江沿海打工的一个木工,网络上对家乡“旺侬”薯片的报道让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毅然决定返乡“务农”,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当年流转山地60多亩,种植红薯,红薯藤加工而成的天然饲料成为了200多头黑山羊、140多头牲猪的盘中美食。2011年,钟志辉一家的纯收入已达20多万元。
在发展红薯产业的同时,当地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妥善安排。仅2010年就安排了1200余人次就业,人均年增收4000元。同时加工厂和示范基地每年还安排残疾劳动力50人,每人每年可得工资收入10000元左右,为了给残疾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合作社免费为其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讲课,每年举办培训班5期,先后培训残疾人47名。
在发展红薯种植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立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立土地流转中心,租赁闲置的600亩耕地20年,实行农业立体循环综合开发,包括了水田、林地、生态水库、养猪场、养鸭场,保证了绿色食品无污染无公害的土生土长土特产、原汁原味原生态。
依靠科技创新走富路
几位创始人深喑“科技兴薯、科普兴薯”的道理。前后引进13个优良薯品种,并自主研发水果薯新品种,其中水薯的价格是普通红薯的5倍以上,增值潜力巨大,延长了红薯种植的轮作年限,提高了种植效益,单产提高了15%,亩平增产375公斤,按户平种植3.5亩和现行价格900元/吨计算,户平增收。引进推广大薯种植技术,2010年种大薯1亩,300株收薯19254斤,单株平均重64.18斤。在种植技术上大胆革新,红薯种植期间不翻蔓,由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加强田间管理,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劳动力和用工成本。实行科学贮存,在传统立式窖藏的基础上,改进通风设施,创建468m2的S行顶端通风薯窖,保障红薯100%安全过冬。引进薯藤切割机后,为所有订单生产农户的红薯附属产品进行藤、蔸、糟后期加工,制成发酵饲料,探索喂猪新技术。在不断改进“旺侬”薯片制作工艺的同时,深入挖掘红薯加工价值,通过专家不断摸索试验,现已掌握红薯淀粉提取工艺,目前在申请专利阶段,且与岳阳一淀粉加工厂签订了供求协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未来发展上,合作社顺应科技致富大潮流,以红薯育苗为着力点,通过示范基地的试验、示范,将大薯育苗推广到生产第一线,肖新志信心满满的算过一笔账,今年红薯种植面积将在全省范围内扩至20000亩,每亩育苗节约1000株,每株平均0.07元,至少可以节约育苗成本140万元,这笔钱平摊给农户那就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种植技术要推广,离不开技术能手的言传身教,合作社力争2012年形成“三五一群,必有一师”的生产局面,即在3-5个农户当中,通过加强培训、重点指导,培育1名种薯能手,实现技术指导无缝对接,把科技送到生产一线,让丰收延伸至每位农户,让利润全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