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达国家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一般都高达60-80%。 “十一五”以来,我省畜牧业创新发展思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市场有效供给能力得到保障,畜牧业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成为现代农业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主导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大产业。推进畜牧强省建设,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五峰也同全省一样,畜牧产业长足进步,畜牧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的1/3,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支柱产业。生猪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91%,是我们发展畜牧产业的重中之重。作为新任的县畜牧兽医局长,有必要对生猪产业体系开展认真的研究,探讨适合我县特点的生猪养殖模式。
自古以来,广大农民秉承“穷不丢猪,富不丢书”的传统观念,生猪均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养猪“一担挑不起,一车装不满”、“环境差、疫病难防、成本高”等难题长期得不到破解,成为制约生猪产业发展的突出障碍。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改革创新不断深化,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理念不断深化,生猪标准化“150”养殖模式, “1121”、“1511”“155”“4450”等养猪模式纷纷破茧,有力地促进了生猪产业的迅猛发展,使生猪生产水平有了历史性突破。可见,养殖模式是生猪产业的重要推手。因此,还需要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结合山区特点,探索更加符合山区特点,更加符合农民组织形式的生猪养殖模式。
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出 “124”生猪健康养殖紧密型联合体的山区生猪养殖模式(以下称“124”模式)。即:一个生产群种猪养殖户养殖母猪100头以上,年生产仔猪2000头以上,定向供应四个育肥猪养殖户,成为专业分工养殖,共同发展的山区生猪健康养殖紧密型联合体。
一、 为什么提出“124”模式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生猪养殖专业化,提高养殖水平。根据调查,我县目前一头能繁母猪一年平均只能生产仔猪17头左右,若通过专业化饲养,科学管理,平均每头能繁母猪一年完全可以多生产仔猪3头以上,平均每头能繁母猪每年可增收近千元。
二是有利于保证我县养殖户对仔猪的需求。我县现有能繁母猪16500余头,约生产仔猪280000余头,但每年的仔猪缺口约40000头,全靠从外地购进。若提高我县母猪饲养水平,每头母猪每年增产3头仔猪,就会增加仔猪49500头。不增加我县能繁母猪数量,就能保证我县仔猪的供求。
三是有利于生猪疫病的防控。从外地购进仔猪,长距离运输,会产生应激反应,同时也可能引进疫病或增多感病因素,增加养殖风险。
四是有利于形成生猪繁育和生猪育肥分工协作机制,建立以生猪为纽带,可统可分的生猪健康养殖联合体。逐步形成从种猪繁育到生猪育肥的产业体系,可增强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降低养殖风险。
五是有利于加速我县生猪产业发展。全县每年新增30个“124”模式,就会增加生猪60000头以上。
二、 实施“124”模式的可行性
一是山区农村的地理条件符合建设该模式标准化栏圈的要求。由于山区地势条件、资金能力等限制,建设千头以上的猪场困难重重。
二是“124”模式的规模适中,容易被广大养殖户采用。据调查,我县现有百头以上母猪的养殖场5个,50头母猪以上的养殖户30余家,而上述的这些养殖场(户),基本都是自繁自养。通过交流,多数养殖业主表示,只要通过建联合体的方式,解决好仔猪的销售问题,都愿意成为仔猪繁育的专业户。
三是广大农民思想观念不断改变。已由过去的自我封闭、埋头单干转变为渴望联合、渴望抱团闯市场。
三、 如何实施“124”模式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实施“124”模式的好处,使广大养殖业主充分认识“124”模式的内涵,成为他们的主动选择,自觉地成为“124”模式的实践者。
二是建立统一规范。畜牧部门将同养殖业主一道,探索出一整套符合这一模式的技术规范。如仔猪的断奶、保育、免疫接种均按统一规范操作;联合体合同的主要内容等都要有明确规范。
三是适当政策鼓励。
四是加强种猪基地建设。建一个年生产6000头“长大”二元母猪繁殖基地,每年为全县提供6000头生产群“长大”二元母猪,使全县优质能繁母猪循环达到26000头,保证全县仔猪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