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开展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为确保粮食安全,积极开展水稻、马铃薯等重大有害生物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工作,及时、准确为各有关部门提供病虫防治决策依据和信息服务,上半年发布 “病虫情报”2期1000多份,编发病虫防治短信2期2000多条,指导全县防治水稻、马铃薯、蔬菜等病虫草害10.5万亩次。挽回粮食作物病虫损失2500吨。
二是开展“五新”技术,新农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积极开展农药减量控害植保技术,提高病虫防治效益。上半年利用各种形式宣传、推广新农药产品和使用技术,推广“苯醚甲环唑、福戈、康宽、脲霜锰锌、咪鲜胺、络合态代森锰锌”等6种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累计防治粮、菜、果、茶等病虫害2万亩。新农药推广应用,提高防治效果10个百分点,节省劳力和农药成本达50多万元。同时大大降低了农残,确保了农产品安全。取得较好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三是开展检疫性有害生物阻截带监测工作。为及时了解和掌握植物疫情发生动态,根据省站安排,继续在我县10个检疫性有害生物阻截带监测点开展系统监测,到目前尚未发现稻象甲、地中海实蝇、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等检疫性病虫传入。
四是实施省站植保科研项目。承担部、省业务部门下达的”农业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数据上报”任务,定期传递病虫候报、旬报、情报等植保信息资料10多份。实施 “福建省农作物有害生物种类调查(公益性科研项目);继续开展马铃薯、梨有害生物种类调查。已初步完成两种作物病、虫发生种类分布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