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知农技 > 农技动态 > 山西偏关县发展合作生产、提升产品竞争力 返回首页

山西偏关县发展合作生产、提升产品竞争力

时间:2012-06-27 11:32来源: 作者:收藏
    偏关县吉成小杂粮专业合作社位于山西偏关县楼沟乡东寨村,地处偏关县东南部,距县城 35公里 。地势东高西低、以旱地为主,但是光照充足,气候温和,热量资源丰富,非常适宜小杂粮的生长。  
    近年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环保食品越来越重视。据调查,全县每年小杂粮出口达到2000余吨,特别是谷子、绿豆、莜麦、豌豆、荞麦 在全国驰名。但由于种植分散、组织管理能力弱、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经济效益非常有限,成为我县小杂粮发展的主要瓶颈。  
    王吉成等20户村民便瞅准了这一时机,顺应潮流,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在自己楼沟乡东寨村的一亩三分地上念起了小杂粮种植的致富经。于2006年11月成立了吉成小杂粮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风风雨雨,合作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立之初社员为20户,现已有入社社员100户,成立之初社员出资总额10万元,现注册资金已达300万元。合作社主要经营小杂粮,社员种植面积0.62万亩,带动农户种植面积1.5万亩。辐射到偏关县三个乡镇45个村1200户农民,种植面积达5.6万亩。产品已远销太原、北京等其他省市;该社种植的玉米、大豆、豌豆三个品种于2008年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认证面积5万亩。  
    该社建设初期,社员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对合作社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一、  种植观念陈旧,迈不开步子。  
以前,东寨村生产的小杂粮仍然是古老的种植模式,品种退化、产量很低,销售主要靠小商贩前来收购,价格低廉,效益甚微。  
合作社成立之后,他们从改变观念入手,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组织培训学习,接受科学观念。  
    几年来,举办各种专业培训班,参训人员达500余人次,播放音像视频20余次。  
    2.聘请专家指导,传授先进技术。  
    他们先后请了县农业局的袁建国总工、王杰明副局长、何吉栓、李来保、李斌等站长及县种子管理站的武俊山站长等农业专家多次来社进行指导。  
    3.改良落后品种,引进优良品种。  
几年来,他们淘汰了沿袭多年的老品种,先后引进了“张杂6号”、 “张杂3号”优良谷种;“品玉8号”、忻黄单78号、忻玉110等玉米良种以及“2191”、克星1号等马铃薯品种。使小杂粮产量、效益有了很大提高。      4.加强指导,做到一条龙服务。  
    产前、产中、产后,合作社分别安排专人负责,技术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了一条龙服务。  
    二、  政策观念不强,放不下心来。  
    大多数农户不了解党在农村的政策方针,不了解市场行情,种植盲目、随意性很大,针对这一问题,他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1.培养示范户,带到头创新路。  
    合作社骨干每人安排20亩示范田,进行示范、引导。  
    2.合作社与供种单位签订产品收购单位。  
    3.由农业科技人员组成的课题跟踪指导服务。  
    这样使广大社员远有目标近有榜样,心中吃了定心丸,从而调动了种植户的积极性。  
    吉成小杂粮专业合作社在强化内部管理的基础上,他们不断更新管理模式,使合作社做到了生机勃勃,得到了可持续发展。该合作社的专业做法是:  
    1、严把质量关,提高品牌意识。  
    他们经常性地组织种植户进行产品质量教育,从种到收,形成良好的声誉,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取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和放心。  
    2、做好推销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无公害绿色小杂粮食品的优越性。  
    几年来,他们组织了不少人员到外地进行宣传、推销,使产品销路越来越广。2011年底,当年收入达到431万元,纯盈利286.7万元,社员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提高。让社员看到了实惠,增强了信心。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