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偏关县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全省70%的人口在农村,70%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近8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山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如何解决农业的稳定发展问题,始终是偏关人民必须面对的现实。长期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每次探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历次探索成果基础上的重要结晶。
一是围绕改变基本生产条件,坚持不懈地进行改土兴水和小流域治理。偏关县的山旱地绝大多数分布在黄土高原区,这里沟壑纵横,土地坡度大,不下雨寸草难生,一下雨山洪肆虐,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导致土地越来越贫瘠,产出越来越低。正常年景山旱地的玉米平均亩产只有二百多斤,一遇旱灾连籽种都收不回。面对这种情况,偏关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战天斗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梯田建设,硬是把坡度在三四十度以上的大部分山地都修成了梯田,使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使单位面积产量成倍增长。全省梯田面积已达2000多亩,有相当一部分村基本实现了梯田化。在此基础上,按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把种草种树、兴修梯田和修建淤地坝结合起来,创造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缠带子、山脚穿靴子”的治理模式,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同时,千方百计兴修水利,在旱作农业区建成和正在建设着引水入库、集中引黄占村,等一批大型水利骨干工程,尽可能地使旱地变成水浇地,使全镇的水浇地面积增加到1500多亩。在无法引水的地方,通过实施集雨工程,用打水窖、修池坝等办法,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发展庭院经济,实施大田点种点浇,创造了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是围绕抗旱保墒,大力推广各种先进适用技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民群众创造了许多发展旱作农业的经验和技术措施,如选择耐旱作物和品种、压沙保墒、深翻打碾土地等等。我们把总结推广这些行之有效的传统抗旱办法和推广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使旱作农业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迁和飞跃。在大力培育和推广抗旱品种的基础上,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普遍推广了地膜平铺穴播技术,通过地膜的保墒增温作用,不仅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而且大大增强了作物种植的适应性,使一些高海拔地区和极度干旱地区可以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近年来,我们重点推广以日光节能温室为主的各种设施农业,在许多地方建成了蔬菜、瓜果、花卉等区域性生产基地,增强了旱作农业发展的多样性和可控性,显著提高了旱作农业的效益。
三是围绕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不仅降水量少,而且降水的时间分布与作物特别是作物的生长期相错位,在农作物出苗、拔节、灌浆的关键阶段往往是最干旱的时期,有限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秋季,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成为农业发展的心腹之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充分利用技术措施在水上做文章的同时,我们顺应自然规律,利用作物自身抗旱的潜力,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促使旱作农业朝着特色农业的方向发展。我们在定西中部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马铃薯种植,既把马铃薯培养成了大产业,又做到作物的生长期和降水期相吻合,使有限的自然降水得到充分利用,有效缓解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甘肃旱作农业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适用技术体系和生产方式,概括起来叫做修梯田、打水窖、铺地膜、调结构。正是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全省农业科技人员经过不断的总结和反复的实验,对普通的地膜覆盖技术作了大的改进和革新,总结创造了全膜双垄沟播新技术,开辟了旱作农业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