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知农技 > 农技动态 > 河南温县土地流转工作情况 返回首页

河南温县土地流转工作情况

时间:2012-07-20 14:24来源: 作者:收藏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县以“规模经营、增收增效”为目标,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完善服务体系机制,扎实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现将我县的土地流转工作汇报如下: 

    一、土地流转现状及特点  

    温县辖10个乡(镇)、262个行政村、9.6万农户、40万农业人口,44.4万亩耕地,其中家庭承包耕地34.9万亩。是个传统的农业县、粮食高产县。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土地流转在我县渐成趋势。  

    全县土地流转工作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流转的速度相对加快。截止目前,我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1489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7.6%,涉及192个村12098户,较去年增加10864亩,增加29.1%。

    (二)流转的集中度相对较大。土地流转中,规模经营面积50亩以上的有120个,100亩以上连片的有94个,200亩以上连片的39个,500亩以上连片的14个,1000以上连片的6个,规模经营程度明显提高。

    (三)流转的产业较为集中。其中,从事四大怀药3.5万亩,从事蔬菜产业8500亩,怀药、蔬菜产业占流转耕地面积的70.7%。

    (四)流转的形式多样。近年来,形成了多种流转模式。全县土地流转面积61489亩,其中转包5450亩,转让1913亩,互换198亩,出租50013亩,入股2415亩,其他形式1509亩。转包、出租是主导流转方式,“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种养大户+农户”等流转模式逐步发展成熟。  

    二、主要做法与措施  

    (一)强化引导宣传,推动土地流转。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是土地流转工作会议的贯彻落实,参照先进地区典型做法,结合我县实际,我们采取召开现场会、与农民算经济账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宣传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小农意识,增强发展意识,推进流转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加强示范引导,多次组织乡镇党政领导、农技干部现场参观各类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示范点,通过发现典型,总结典型,推广典型,去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着力改变干部群众观念,促进土地顺利流转。  

    (二)培育示范典型,拓宽流转渠道。通过技术服务、资金倾斜、项目支持等措施,我县培育出一批现代农业示范点,祥云镇、招贤乡、番田镇等乡镇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基地达61个。其中,焦作市健国怀药有限公司在北冷乡流转土地1000余亩,建立铁棍山药、珍珠菊生产基地,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综合经营目标;招贤乡河西村中草药合作社集中农户土地3000亩,成立了益农中草药合作社,带动该村1200口人鼓起了钱袋子,并辐射带动周边40余个村种植丹参、地黄等中药材3万亩,目前,这里已发展成为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基地。如今,武德镇徐堡西街村与焦作麦香高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全村960亩耕地全部流转。 

    (三)发展优势产业,带动土地流转。我县按照“壮大怀药、小麦种子主导产业,培育中药材、供港蔬菜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根据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通过生产扶持补贴和优势品牌建设支持,扶持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种植,不断扩大主导产业规模优势,全面扶持山药、小麦种子产业做大做强;继续强化供港蔬菜、中药材的品牌建设力度,增强特色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营销,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促进了土地、技术和人力资源向优势产业板块的快速集中,有力地推动了土地的流转。  

    (四)健全服务体系,规范土地流转。建立健全镇(乡)村两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明确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的工作职能,加强对乡镇服务中心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在流转供求信息提供、政策咨询、实施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调解体系,加大土地流转纠纷调处力度,确保农村土地流转有序开展。  

    三、土地流转的效果  

    (一)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土地流转,从事规模经营的农业大户提高了生产能力,获得了更高的收入;普通农民一方面获得了固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另一方面从较少的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农业大户打工或从事二、三产业,激活了务工经济,实现了增收。据初步统计,全县土地流转前亩均收入不到千元,流转后达3000元;县内农业产业雇工人均年收入8000元,部分管理或技术型农民收入达到15000元以上。  

    (二)提升了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土地流转使土地逐步向种植能手、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中,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拓展了农业加工企业的发展空间,带动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开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如伟康、众诚等设施农业迅速发展,有效提高了流转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三)提高了农业综合产出能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使政策项目和民间资本双向流入农业领域,改善了农业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并统一整地、播种、施肥、管理、销售,实行集中经营和科学种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土地效益。如国盛蔬菜,已拥有种植基地2450亩、标准化检测室1座、地埋灌溉管网完善、水电设施配套齐全,每年轮作4—6茬,年产蔬菜4000余吨,销售收入2800万元,创利润380万元。  

    (四)催生了农村新的经济组织。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通过中介服务,连结功能,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同时,农机服务、农技服务、产品销售等服务农业生产的经济合作组织组建增多、壮大。如温县广土农机合作社,拥有联合收获机18台、拖拉机12台、农机具48件、修供门市部各1处。  

    (五)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土地流转,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截止目前。全县因土地流转实现劳动力转移22000人,占全县劳动力转移的19%。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这部分农民有进入城市发展的现实要求;同时,土地流转使一部分农民发家致富,经济状况明显改善,思想上产生了到城市居住、享受城市先进的社会资源和优越生活环境的想法。经初步了解,有一部分农民因土地流转而搬迁到城市居住,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四、下一步打算  

    今后,我们将按照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宣传引导。一是消除农民顾虑。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有关土地流转的方针政策,特别要向农户讲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实质,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不是对土地承包制的否定,而是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盘活土地资源、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规模效益,让农民了解政策,吃下“定心丸”,放心流转。通过土地流转使普通农民变成“不种地”农民,从而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二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帮农民算好经济账,进行流转引导。通过大力宣传流转土地增收致富的典型,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流转成效,从而转变观念,自觉流转土地。三是提高群众法规意识。要广泛宣传《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增强农民依法办事意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二)加强政策激励。一是探索出台补贴政策。在粮食补贴、粮种补贴、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国家惠农政策基础上,地方财政增设土地流转补贴,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积极性。二是设立土地流转专项扶持资金。在土地流转中要大力培育和扶持农业规模经营主体,设立土地流转扶持资金,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在项目建设、资金扶持、银行贷款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他们不断扩大规模,提高经营效益。三是出台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细则或办法,对浪费土地资源现象予以约束,引导进行土地流转。四是扶持转出土地农民创业。对于全部转出土地的农户可以通过小额贷款、技能培训、公益岗位等多种方式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扶持其进城务工创业或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五是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要综合应用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对流转土地农民进行优惠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劳动技能。同时,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实现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外地或本地务工经商。六是严格监督检查。将土地流转作为“三农”一项重要工作,列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对于引导农户流转土地较多、增收效果显著的乡镇、行政村和经纪人可给予适当奖励。要坚决防止在土地流转中强买强卖,切实维护农民权益,防止垄断和不公平现象,以免造成新的土地纠纷。  

    (三)完善服务平台。一是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的作用。切实承担起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指导、业务咨询、土地供求登记、流转土地储备、信息发布、中介协调、纠纷调处仲裁等服务工作,构建土地流转高效服务平台。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种类型的土地中介组织。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纪人的作用,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有效对接。同时,要积极培育土地评估中介组织,主动介入服务,保证土地价值的实现。三是强化乡(镇)、村的管理服务职能。乡村要配备一定的管理服务人员,承担土地流转管理、土地承包管理、土地纠纷调处、财务和资产管理等。把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纳入乡(镇)政府管理,坚决克服有人流转无人管理和体制不顺的弊端。  

    (四)完善农村保障。一是健全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削弱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使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让他们放心、安心地把土地流转出来。二是加大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减轻农民负担,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做好城乡保障衔接。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把已经放弃土地、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保障一体化,推进城镇社保与农村社保的有效对接。四是建立农业规模经营的风险防范机制。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建立健全农业风险保障机制,防范产业发展不利因素,减少农业受灾害等原因造成的损失,为经营者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完善吸纳机制。一是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大型农业项目、大型农业企业,增强土地流转的承接能力,避免农民愿意转出土地而无人承接现象。二是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将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向龙头企业流转,让农民与企业结成经济共同体。三是要积极引导新型的土地经营者,应用高科技,创新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机制。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五是体现“优先”原则。土地流转后,业主在用工、入股等方面要优先解决提供土地的农户、提供土地流转的村组,大部分土地流转的村要优先列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