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降雨造成了内涝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结合我县农业生产实际,特制订本工作预案。
一、切实增强对农业抗灾救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秋熟是全年农业生产的大头,也是农民增收的重头。强降雨雨造成农作物大面积浸水和倒伏,生长严重受抑,甚至毁苗绝收。因此要高度认识,增强做好抗灾救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抓好各项抗灾救灾措施的落实,特别是要加强灾情调查分析,研究制订和指导实施科学实用的抗灾补救措施,努力把水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全面落实农业抗灾救灾科学方法和具体措施
针对降雨给各种农作物造成的严重灾害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因作物制宜,因损失程度制宜,实行分类指导,落实关键措施。
1、突击强排田间积水。
由于连日来持续强降水造成部分农作物遭受涝害和浸泡,尽快排除积水是当前抗灾救灾的紧迫任务,也是最有效的关键措施。要乘雨止天晴,投入一切排涝力量,迅速排除田面积水。棉花、玉米、蔬菜、特种经济作物等要加大清沟理排水,降低土壤含水量,防止雨后土壤因高温高湿少氧造成作物渍害,加剧灾情。
2、突击抢补种适宜作物。
由于季节的限制,对自然恢复能力较强,尚有一定回旋余地的作物不要轻易毁田改种,以保为主;对确需改补种的绝收田块,则必须考虑茬口衔接,改补种适宜作物。7月下旬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品种主要有:
蔬菜:(具体品种)
绿豆、红小豆:绿豆生育期短,7月中旬播种,9月下旬可成熟,不影响小麦播种。
谷子:选择生育期短在85天内的品种如小红谷等。
3、突击抢抓田间管理。在田作物要突击扶理恢复、肥水调节、病虫害防治,促进作物恢复生机,减轻灾害损失。
(1)玉米
清沟排水:玉米既怕干旱又不耐渍,长时间渍水不仅会导致烂根、烂叶,还会引发病害。应疏通田头沟、围沟和腰沟,及时排除渍水,促进玉米正常生长发育和成熟。
移密补稀:灾后应及时去除弱苗、病苗、劣苗和白化苗,缺苗断垄处移栽预备苗补缺或移密补稀,移栽时尽量。对水泡、倒伏的玉米苗,结合补缺洗叶。移栽玉米尽量不要损伤根系。
中耕除草:雨水较多会造成杂草旺长,退水后地面泛白时应抓紧中耕除草,破除土壤板结。
早施提苗肥:玉米需肥量大,洪涝灾害使土壤养分严重流失,苗势较弱,及早每亩施尿素5~10公斤提苗。大喇叭口期看玉米长势每亩追施尿素15~20公斤。玉米穗期补施适量微肥,每亩用0.2%硫酸锌溶液对全株喷施,隔5~7天再喷1次。
防治病虫:田间积水,土壤水分饱和,空气湿度大,易发生玉米茎腐病、纹枯及玉米螟等病虫害。对出现病害的玉米田,每隔7天喷1次杀菌剂防治,连喷2~3次。防治玉米螟,一般在大喇叭口期撒施颗粒剂。
(2)棉花:对倒伏棉株,要在棉田地面稍干后及时扶正、培土,减少棉田荫蔽;实行棉株整理及棉田清理,结合喷施叶面肥,集中营养攻蕾铃,促进开花结铃,减少脱落;加强棉花枯黄萎病、铃病、红叶茎枯病、棉盲椿象的防治,控制其暴发流行。
(5)蔬菜:追施速效氮肥,开展叶面追肥;加强霜霉病、灰霉病、疫病、软腐病等瓜、菜、豆类病害的防治。
三、强化对抗灾救灾的组织领导和技术服务
目前正值秋熟农业生产关键时期,要切实把防灾抗灾作为当前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宣传发动,及时制订工作预案,研究应对措施,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一旦发生洪灾,立即行动抓紧落实。县农业局成立农业防灾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由孙云平局长任组长,郭现忠任副组长,局办公室、生产科、技术站、植保站、土肥站、蔬菜站、区域站等科室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生产科。全天候开通电话,密切关注雨情、汛情和灾情,加强信息报送工作,切实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确保信息畅通。明确农业灾情调查、灾后复产指导等工作职责,做好应对准备,确保防灾减灾各项措施得到迅速落实。农技人员分组包乡,深入受灾乡村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同时,要立足长期抗灾意识,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水利等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密切关注天气动态,做细做实防灾抗灾工作预案,确保大灾少减产。
四、抓好相关抗灾复产农资供应
要有计划地组织调剂救灾复产的种子、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保证救灾复产顺利开展。加强农资市场打假力度,防止假、劣农资坑农,维护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
五、多方筹措资金用于救灾复产
要想方设法筹措抗灾复产资金,通过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一点,本级财政扶持一点,农户自己出一点等多种方法和渠道筹措资金,重点用于改种补种示范片的建设,同时,对因灾作物绝收和减产较大、生产生活困难、自救能力差的农户,力争在种子等物资方面给予适当的补贴,帮助灾民开展生产自救,弥补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