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泗阳县农委审时度势,大力度紧盯大项目,干好大项目,高起点创新促转型,努力实现农业发展新跨越,明确发展思路、重点、措施,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转变观念,敢字当头。
1、敢于破除唯基础论,牢固树立奋发有为的意识。尽管这些年我县高效农业取得长足的进展,但是与周边县、市相比,发展的速度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食用菌、奶牛、生猪、设施蔬菜等产业初具规模,但是产业集聚优势还没有真正形成,特别是规模体最大、辐射带动强的旗舰形企业还偏少,我们不能囿于现有的基础,要突破仅仅做示范园的局限定位,坚持基础差、信念不能差,总量小、速度不能慢,以大项目支撑大产业,以大产业带动大发展,争做全市改革开放的先行县、科技创新的示范县、项目建设的核心县、和谐发展的先导县,带动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发展。
2、敢于破除唯条件论,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法宝。作为全县高效农业发展的前沿阵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充满着挑战。面对资金、土地等约束,农业现代产业园要突破“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做什么事”的狭隘理念,思路再宽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尤其面对全球的金融危机,着力围绕“保发展、保稳定、保转型”的目标,认真谋划、积极应对,争取用创新来破解难题、化解矛盾、促进发展,实现突破。
3、敢于破除唯身份论,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区域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大家的资源、政策都差不多,最大的差别就是服务。只有在服务环境上高人一筹,在为客商着想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革除“官本位”思想,提高责任意识,改变“衙门”作风,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从“领导、干部”的角色向“招商员、服务员”转变,及时把握客商的需求和市场的脉搏,真正把农业产业园打造成诚信园、效率园、打造成客商的投资热土和各类人才大展宏图的乐土。
二、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要项目引领,盯字为先。
1、盯牢科学化布局。规划是龙头,规划是先导,规划是成败的关键。纵观多年的农村工作实践,我们搞过“庭院经济”,搞过“两专一基”,也走过“书记调动规划重弄”、“今年种这样,明年调那样”,“种什么,卖什么难”的弯路。这不是哪个人的错,可以说大多数人当时都是想把事情干好的。归根结底,是当时我们的规划、布局不合理不科学,违背了老百姓的意愿,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全都是压迫式的。乡、村、组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只是“一阵风”式的“走过场”,没有生命力。而在最近这几年间,在发展高效农业的过程中,由于十分重视结合资源、区位、基础等县情搞科学布局,特别是按照省、市提出的“一乡一品、一品一业、一业一企”进行规划,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四带十区”进行布局,符合县情、乡情、民情,深得民心、深受群众的欢迎,现代高效农业规模逐年做大,亮点逐年增多,前景越来越广。
2、盯牢规模化发展方向。俗话说“满天星斗不如一轮明月”,发展高效农业必须注重整合高效农业资源,大力实施“亮点放大”工程,采取连片开发、基础先行、政策优惠、主体多样、逐步推进的方式,把现有的像江苏华绿、宏源菌业、瑞信农业、云禾源生物科技、鸿丰果蔬、等众多“星星”,培育壮大成“明月”,真正把区域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规模积聚效应。反之,只有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才能形成大规模、大市场、大流通、大服务、高效益,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这个目标,像寿光的蔬菜、邳州的大蒜就是很好的证明。否则小打小闹、提篮小卖,永远实现不了增效增收。
3、盯牢产业化经营。要让高效农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就必须把高效农业当作一项产业来抓,只有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实行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才能彻底解决高效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脱节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卖难”的问题,真正实现增产与增收的完美统一。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从建立基地入手,积极培育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基地引龙头,用龙头带发展,使产业持续发展、健康发展、长久发展。近些年,引进和培育了诸如江苏华绿、瑞信农业、八集花生、苏食集团、成子湖禽业、贵嘴米厂、江苏雨润、百春锦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畜禽、蔬菜、稻米产业的产业化经营便是一个个生动的例证。
4、盯牢市场化运作。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大多政府投资经营的产业往往并不比社会化投资经营的产业生命力强。因此,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过程中,创新机制,以优惠政策大量吸引能人、大户经营,同时实行高效农业项目法人制,让社会参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让现代高效农业实行市场化运作,对没有投资主体、没有项目法人的项目,政府一律不应投入。
5、盯牢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米袋子”、“菜篮子”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要想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必须先提升产品质量。在发展高效农业过程中要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质量安全标准,研究制定一批便于农民掌握且易于推广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民按照要求组织生产,努力满足市场对农产品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三品”认证,争创“三名”商标,努力提升高效农业产品的品质、品牌、品位。
6、盯牢多元化投入。现代高效农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光靠政府投入毕竟是有限的,而且会助长等、靠、要思想,重复"一阵风"故事,同时也不利于高效农业质和量的提升。我们靠相关优惠扶持政策,抓住契机吸纳大量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现代高效农业项目,政府投入的部分可以实行以奖代补,形成政府和社会竞相投入机制,从而增加投入资金总量,保障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即便是 “脱贫攻坚”项目,吸引“非公”资金联合投入,用股权体现产权,落实项目的责任主体,管理主体,以延长项目的生命力。
7、盯牢社会化服务。现代高效农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给予支持,政府在政策、资金、规划等方面起主导作用,职能部门在产销信息、技术服务方面发挥功能,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也要在发展高效农业尤其是产后等一线环节直接发挥作用,使高效农业真正健康快速发展。
三、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务求实效,干字为本。
1、把干字落实到规模、市场、效益、品种、技术等各个环节。以经济效益和市场要求确立生产规模,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运用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鼓励千军万马跑市场,各级各类投资主体扩规模建基地,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产品,整合一切资源,全力扩大规模,用大规模占领大市场,用大市场去争得高效益。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设施结构,推广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对新品种的推广可以采用统一供苗的形式,由示范园和大型育苗基地统一引进新品种,育成苗种以后供应给大户在面上推广,这样既加快推广速度,也可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政府还可根据农户使用新品种的数量给予补贴。另外,在新品种的推广上,还要注重夏季品种的推广运用。目前我们只注重“春提早”和“秋延迟”品种的引进,而忽视了“补伏缺”,而恰恰是在6月至8月的伏季却缺少主体品种,荷兰的“瑞克斯旺”、台湾的“农友”、以色列等几家相继开发了大量的“补伏缺”果蔬良种,建议大量引进推广。新技术的推广不仅要推广栽培技术,还要推广设施技术,特别是设施不能总是仅搞钢架大棚,要发展一定的日光温室大棚、连体大棚等,不仅要生产“春提早”和“秋延迟”的产品,还要种植反季节产品,以解决集中上市的问题。
2、把干字落实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相统一。随着现代高效农业规模与总量的不断增加,我们面临的环境压力也不断增大,特别是生猪、水禽、奶牛等都是污染比较重的产业。据测算,每头奶牛每天进食60公斤左右,排泄物50公斤左右;每头生猪每天进食40公斤左右;排泄物25公斤左右;每只水禽每天排泄物0.15公斤左右。这样,每年全县奶牛以1万头计算、生猪以80万头计算、水禽以3000万羽计算,全县仅生猪、水禽、奶牛每天的排泄物就达2.5万吨。试想如不进行无害化处理,我们的环境将会如何,我们的生态环境将会遭受严重污染,我们的全国生态示范县将维持不了几年。因此我认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应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不能只注重规模而不注重效益、只注重效益不注重生态,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目前解决发展高效农业的面源污染问题,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一是对饲养的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可在养殖场内建设各级各类的沼气池、沉淀池,让畜禽的污染物在池内氨化、分解,产生的能量用来发电照明、烧灶做饭。无害化处理后的废水废物还可以用来浇水施肥,如果能将设施农业基地建在大型养殖场周围,就可将无害化处理后的粪便直接用来浇菜浇瓜,实现变害为宝综合利用的目的。二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利用生物链降解污染。可用奶牛的粪便在桑园里套养蚯蚓,再用蚯蚓的残留物在桑行中种蔬菜,不仅解决了奶牛粪便的污染问题,每亩桑园养蚯蚓和种蔬菜的收入还可增加。三是发展有机农业,将动物的排泄物通过物理的方法开发成有机肥料。目前我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张家圩镇、爱园镇已建成有机肥厂,既解决了有机肥的原料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规模养殖场的污染问题。
3、把干字落实到大力发展农业保险,规避现代高效农业风险。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效益高,但是投入大、风险高,设施园艺有时会遭遇自然灾害,规模养殖疫病也常有发生,而且一旦受灾,生产者损失较大,容易造成生产资金短缺、恢复重建困难、因灾返贫等不良后果。如2010年春节前的雪灾,使我县1.2万亩钢架大棚塌陷,造成超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对我县设施农业产业打击巨大,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目前国家已经推行了能繁母猪保险、后备母牛保险,进一步扩大保险覆盖面,积极推行家禽、大牲畜、设施农业等高效农业保险险种,以保险机制来最大限度地规避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可能遭遇的风险。
4、把干字落实到突出市场对接,促进农产品流通。目前,由于现代高效农业的迅猛发展,农产品的总量不断增加,但是市场建设和信息服务却相对滞后,一些地方、一些品种已经出现了规模化大生产与地方性小市场小买卖的矛盾,出现了一流农产品卖出末流价钱甚至“卖难”现象。针对现实,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注重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销售服务。把抓好农产品销售工作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督促基地尽快于江淮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对接。江淮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健全市场信息网络,及时收集和发布市场供求信息,为销售提供优质服务。尽早实现服务周边100公里的市场建设目标。加大农产品对外宣传推介力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大中城市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商贸洽谈会等活动,建立销售基地和窗口。去年,我们已在上海、苏州、无锡、南京等地,成功举办泗阳县名特优农副产品推介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其次,多措并举壮大运销队伍,千军万马搞销售。制定激励政策,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营销组织。运用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手段,鼓励农产品营销组织走产加销相联、贸工农一体的路子,与千家万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支持他们组建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规范运行,对外销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外向度。
5、把干字落实到注重品牌意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抓好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引导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牢固树立创品牌、促提升的发展理念,抓好农产品品牌创建,组织具备创建品牌条件的产品申报“三级”名牌名品,精心包装,“闪亮登场”,彻底改变“灰头土脸”的形象。对具有地域特色和独特特性的农副产品,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商标,真正使农业生产由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由卖产品向卖商品转变,再由卖商品向卖品牌转变。生产企业也要牢固树立质量安全意识,讲安全、讲质量、讲诚信,不能唯利是图,损坏泗阳形象,更不能搞恶性竞争,以免作茧自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