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县地处桂西北山区,全县耕地面积18.1万亩,2011年全县人口29.9万人,人均耕地仅为0.61亩;据统计,2010年全县早稻种植面积2.56万亩,中稻种植面积5.4万亩,晚稻种植面积1.71万亩。从粮食生产季节看,中稻区每年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插秧,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获,中稻田本田粮食生产时间仅占120~130天,秋冬春闲置时间长达230天~240天,其中条件较好的地方,部分农户利用秋冬闲田种植蔬菜等秋冬作物,但由于受技术、投入和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经济效益普遍较低;有60%以上的中稻田为纯的秋冬春闲田,中稻区的秋冬闲田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从2000年开始,我们农业部门在粮食生产方面开展了大力推广双杂良种、免耕、抛秧、配方施肥等综合集成高产栽培技术,确保粮食增产增收和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开发秋冬农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区农民增收明显。
一、我县发展秋冬农业的几种生产模式
(一)、 早稻+秋番茄 2003年我们开始引进樱桃番茄订单生产, 目前该项目是由武篆镇果蔬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行生产,农业部门主要是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十多年来,我县武篆镇樱桃番茄栽培面积在1400亩左右,种植一亩樱桃番茄平均亩投入2000元左右,产值8000元左右,纯收入6000元左右。高的亩产值达12000元以上。纯收入8000元到10000元。该项目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均较高,但对技术的要求较高,生产资金投入量较大,因而栽培面积一直难于进一步扩大。
(二)、 中稻+秋冬大蒜 中稻+秋冬大蒜是我县中稻地区比较成功的一种生产模式,全县该模式面积为2000亩, 主要集中在大同乡、花香乡和长乐镇,目前我县种植的大蒜品种以本地红蒜为主,该品种香味浓,品质优,外地客商每年主动上门收购,产品供不应求。种植一亩大蒜约需投入500~600元,亩产蒜头 500公斤 左右,产值3000~4000元,纯收入2500~3500元。在大蒜生产过程中,由于需要稻草覆盖,大蒜种植区域稻草全部还田,是一种比较好的耕作制度,而且种植大蒜需肥量较大,因而对培肥地力具很好的作用。同时这一栽培模式技术含量不很高,资金投入量不很多,适合我县多数农民采用,因而这一生产模式正在全县推广应用。
(三)、中稻+岩黄连 2002年以来,我们为配合中药企业发展中药产业,引导农民发展名贵中药材—岩黄连生产,目前岩黄连的栽培技术已经成熟,农民种植一亩岩黄连,亩产干草100~ 150公斤 ,产值5000~7500元,生产投入500~600元,纯收入4500元~7000元。但由于企业生产、以及市场需求有限,目前岩黄连种植面积只有100亩左右,产品主要销往玉林、南宁、金城江等地,主要作为原生中药材销售。同时,为了进一步开发中药材资源,近两年来我们还引进金银花、白芨等名贵中药材新品种试验,以期扩大中药材生产规模,增加农民收入。
(四)、 中稻+杂交油菜 中稻地区的稻田秋冬春闲置时间长达220~230天,我们为充分开发我县秋冬闲田,2011,我们引进南油10号杂交油菜种子,在隘洞镇拉板村和泗孟乡生满村等地试种,根据对隘洞镇拉板村5个农户和泗孟乡生满村4个农户的产量直割验收,最高亩产152.3公斤,最低亩产80公斤,平均亩产122.6公斤,按出油率40%计,平均亩产优质菜油49公斤,按每公斤24元计算,产值1176元,油菜饼73公斤,每公斤2元,产值146元,亩产值达1322元,减去油菜生产物料投入200元,纯收入1100元。 同时油菜的茎杆易于腐烂,养分丰富,是优质的有机肥源之一,该模式对技术的要求不很高,资金投入量较少,经济效益较高,同时还能培肥土壤,促进粮丰产稳产,该模式适合多数农民采用,2012年,我们为扩大杂交油菜种植面积,我们继续引进多个优良杂交油菜品种在全县推广,全县杂交油菜种植面积1.3万亩。
(五)、 早玉米+秋冬红薯 秋冬红薯是我县传统农业产业,但长期以来,由于没有进行品种选育与更新,导致现有红薯品种严重退化,加上栽培技术落后,因而产量低。为提高我县红薯产量和效益,我们2012年引进了四个红薯新品种,并在武篆镇和兰木乡建立了400亩红薯高产栽培示范基地,推广红薯高产栽培技术,经验收,高产品种红薯亩产量达2307.5公斤,为2013年全县高淀粉红薯生产提供优良品种和技术支撑。
二、我县农业种植业科技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销售难 。农业科技扶贫是以项目为载体的,直至目前止,我县还没有一家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因而我县的农产品大部分仍以自给自足为主,农业开发项目规模稍大,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立马凸显,农业部门做了大量的试验示范工作,但农产品受到了市场的制约,极大地制约了农业开发项目的发展,进而制约着科技扶贫的发展。
(二)、基层农民利益组织不健全。乡、村农民利益组织如专业协会、合作社等是政府与农民的桥梁 ,也是农民与市场的桥梁,政府可以通过这些组织在信息、生产规划、技术、资金等方面指导和帮助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参与生产资料及农产品流通,降低农产品、生产资料的流通成本,武篆镇果蔬专业合作社在樱桃番茄生产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在我县乡村这样的组织不仅数量少,而且现有的一些农民利益组织也不健全,其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三)、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普遍偏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难度大
目前农村中多数青壮年人外出务工,在家种地的基本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科技意识淡薄。当前,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不仅资金投入量大,而且科技含量比较高,他们多数不具备进行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的素质。
(四)、农业生产投入不足 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单位面积投入量一般较高,不少农民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因而单位面积达不到应有的效益,因而影响了他们进行农业开发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推进科技扶贫的建议
(一)、加快基层农民利益组织的建设,通过这些组织,组织和引导农民进行农业开发,开发农产品销售市场。
(二)、培养和发展农村经纪人,促进农产品流通,进而拉动农业产业开发。
(三)、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四)、进一步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目前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要着眼于高端品种、高端技术,面向高端市场。
(五)、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农业科技培训要结合农业产业开发进行,要向农民传授当今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
(六)、培育和引进经济能人,开发高附加值农产品,带动当地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
(七)、政府对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优农产品开发给予适当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