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1月31日发布。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此,科技日报特邀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解读一号文件精神。
创新驱动构建公益性和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科技日报:今年发布的一号文件是新世纪以来10个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突出了组织创新主题。您认为有何重大意义?
张来武: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发展道路。并提出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两个关键”,即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
今年的一号文件重点研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明确了农业农村科技的战略地位和基础性、公共性、社会性地位。亮点便是组织创新,强调大力培育服务主题,构建公益性和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静态的看,创新驱动要看生产要素中科技、人力资本、生态比重,如果传统的要素比如土地、人工、资本占的较多,便和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区别不大,如果经营主体改变了,比如让科技特派员来做农场,这就有了内生驱动的力量,令人耳目一新。经营方式方面,创新驱动更重视市场、品牌、现代物流等方式驱动。微观经营方式的创新,要求在市场、生产过程中充分吸引科技的要素,吸引资本,实现科技市场价值。
在农村领域创新就可以是重新组织产业、重新设计经营主体。经营主体可以是企业、准企业的形式,随着农场、大户等多种经营主体的出现农业的附加值可得到大幅度提高。
今年一号文件提出的组织创新,强调集中力量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就要求成体系推动城乡统筹的服务体系,这其中不仅仅包含公益性服务,最重要是要有第三产业的进入,全产业链就要求经营主体多元化、专业化、职业化。
去年,科技部同教育部一起在十所大学成立了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这是在学习美国、印度的大学推广模式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的新探索,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有关高校已探索建立了一批综合服务基地、分布式服务站,服务地方农业、农村发展,一批高校也在积极争取加入试点。在社会化创业服务模式中,以24万科技特派员为代表,他们在做企业在创业中,和农民一块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