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知农技 > 农技动态 > 中国农业“脊椎”畸形 若不纠正必遭大病 返回首页

中国农业“脊椎”畸形 若不纠正必遭大病

时间:2013-03-11 23:30来源: 作者:收藏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3月8日,全国人大第二次全体会议开幕前,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九连增,2013年在九连增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工作,总的想法是,要努力争取第十个丰收年,保证夏粮增产、早稻增产、秋粮稳定,即“两增一稳”。

  然而,我国农业在实现粮食产量“九连增”、农民收入“九连快”时,也不得不面对发展模式不合理和发展短板带来的各种问题。九三学社中央在此次政协会议上的提案中指出,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粗放,污染日趋严重,大城市、工矿区周边情况更为严重,导致水环境和食品安全存在严重隐患。

  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多名农业界委员。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目前中国农业存在的短板,并表示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尚未达到“美丽中国”的标准。因此,建设“美丽中国”应当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补偿不到位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美丽中国’需要农业来建设,也能促进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在农村,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农民自身的目光,都集中在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上,严重忽视了生态效益。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农业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检查发现,一些地方存在滥用化肥、农药等现象,特别是一些企业排污造成土壤和水源等污染情况相当严重。

  对此,被称为“民间环保专家”的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希望能够建立土壤生态补偿基金制度。他表示,“由可能造成污染的企业和政府共同提供生态基金的来源,用于指导农民如何恢复和提高土壤能力。”

  2007年,国家环保部制定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开始落实各项措施保护和建立生态区。不过,王海波说:“生态区大都分布在贫穷地区,原来这些地区的农民种植粮食还能保证生活,退耕还林后他们几乎没有了收入。”退耕还林后如何保证农民收入的问题,至今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为此,王海波呼吁,应当加大投入补偿生态区域的农民。“发展好农业的关键在于处理好生产和生态的关系,两者并驾齐驱才能最终实现绿色农业,为实现‘美丽中国’打好基础。”

  科技创新陷困境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科技型农业”的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同,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的农业现代化。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吴鸿告诉记者,农业效益提高要依靠科技创新。

  据统计,2012年,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5%,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7%,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

  不过,吴鸿也看到,目前农业科技创新陷入了困境。

  一方面,在农业科研上,农业科学项目与其他领域科研的管理模式相同。吴鸿认为,农业科研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不可控因素多、周期长等。当前,我国科研项目管理几乎不允许失败,“这样的管理对农业项目更加不利”。

  另一方面,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基层推广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现在这支队伍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待遇很低。”吴鸿说,装备不足和教育经费欠缺也是基层推广体系面临的问题。

  因此,吴鸿呼吁,要使农业科技创新加大马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从农业科研管理和基层推广体系做起。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