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知农技 > 农技动态 > 水稻机插秧难搞 “水育旱管”秧苗好 返回首页

水稻机插秧难搞 “水育旱管”秧苗好

时间:2013-03-15 04:44来源: 作者:收藏

肖方国(右)在拾万镇八埝村指导村民育秧。记者 周雨 汤艳娟 摄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最大难题在于育秧。日前,记者在大足采访时获悉,该区农业服务中心农技员肖方国成功摸索出一套“水育旱管”育秧新法,有力推动了该区机插秧面积快速扩大。

  “大家一定要把秧床搞平整,不然苗子就长不齐,会影响机插秧质量……”记者见到肖方国时,他正在拾万镇八埝村七社的一块秧田边,指导村民育秧。整秧田、铺秧盘、铺营养土、撒种子、盖薄膜……20多个村民分工协作,“流水线”般作业。

  记者发现,他们的育秧办法与往年所见有很大不同:秧床已被水泡成稀泥,村民直接将泥巴抹平、铺上秧盘即可。而在过去,我市各地大多采用“旱育水管”育秧法——先找一块旱地,将土捣碎、铺平,再铺秧盘。

  “我们这种育秧法叫‘水育旱管’法!”肖方国说,这种育秧法与“旱育水管”育秧法主要有两大区别:一是在播种环节上,前者用水田,后者用旱地;二是在管理上,前者不用灌溉,后者需灌溉。前者虽然只在后者基础上作了小小的调整,但省工很多,也更易操作。

  据介绍,大足从2005年开始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开始几年,他们采用的也是“旱育水管”法,在旱地上育成一盘盘秧苗,便于装上插秧机进行机插秧作业。但实践中,农民很难接受这种育秧办法:因大足的土壤白土含量高,干土难以捣碎,不仅费力费时,秧苗质量也不高。

  正因如此,大足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进度缓慢,到2010年时,全区水稻机插秧面积只有1万多亩。

  面对“旱育水管”法存在的问题,已有30多年农技推广经验的肖方国,决定立足大足实际,摸索一种简便实用的育秧新方法。2010年,他首次在拾万镇长虹村搞“水育旱管”法试验,结果大获成功。

  试验证明,“水育旱管”法不仅在秧床作业环节省工省力,秧苗质量也有提高。经对比试验:用“旱育水管”法育一亩秧苗,平均用工50个;而用“水育旱管”法,平均用工20个。

  2011年起,大足开始在全区范围推广这一技术,进展顺利,预计今年可达7.5万亩以上。

  目前,“水育旱管”育秧法,被市农机办纳入《重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规程》,与温室育秧法、“旱育水管”育秧法一起,作为全市主推的三大机插秧育秧技术之一,并已在梁平、璧山等地大面积推广。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