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下午2时许,1000多条鲜活的刀鱼鱼苗历经2个小时,从长江暂养基地被安全地运送到了位于沙家浜现代渔业产业园内的苏州康赛德生物农业有限公司工厂化养殖基地。“刀鱼出水即亡,这么长时间的运输,在以前是不可能的。”董事长褚海波介绍,通过技术人员人工驯化,刀鱼降低了应激反应,从而保证了运输过程中的存活率。
这只是刀鱼人工养殖技术突破的一个方面。通过近几年对长江刀鱼生活习性、生态环境、洄游路线和产卵场等的深入研究,康赛德公司已经成功解决了长江刀鱼甄别、捕捞、暂养、运输等诸多难题,向人工养殖刀鱼的目标迈得更近。
刀鱼敏感最难养
与其他鱼种的工厂化养殖有所不同,刀鱼是目前淡水鱼养殖中最难“伺候”的。“刀鱼非常敏感,应激反应特别激烈。”褚海波介绍说,刀鱼运输看似简单,却要确保长江暂养基地、运输途中和工厂化养殖基地这三个不同环境中的温度、咸度以及含氧量基本保持相同,而且刀鱼在游的过程中极易刮伤鱼鳞,因此要在水中加上适当比例的盐,让其直接在盐水中自愈,不然换了环境后就可能无法存活。
刀鱼还对食物特别“挑剔”,与鲥鱼吃浮在水面上的饲料不一样,它们只吃半悬浮于水中的活饵。“从生物饲料到人工饲料,这是刀鱼养殖需要攻克的另一个难题。”褚海波说。目前,康赛德公司已经研发出能够半悬浮于水中的饲料,并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不饱和脂肪酸、虾卵等蛋白质含量高的元素,保证刀鱼的质量和营养。但为了进一步提高刀鱼的存活率,今年起,公司将致力于研究刀鱼微生物饲料配方,使饲料不仅能半悬浮于水中,还能达到活饵标准。
人工繁殖是难关
通过半个多月的试养,康赛德公司工厂化养殖基地首批400多条刀鱼存活率超过95%,加上刚运送过来的1000多条刀鱼,目前基地共有1500多条刀鱼鱼苗。据工作人员介绍,除了严控温度、含氧量等基本指标,为保证刀鱼的存活率,鱼池每天都要清洁,上下层水由于成分不同还得分别处理,池内水质比长江水质还要好。
然而,养殖长江刀鱼,把它们从长江水中成功转移到人工鱼池内,这还只是第一步,必须突破人工繁殖技术难关,刀鱼试养才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目前我们的目标就是把这些来自长江的野生刀鱼养活,提高它们的存活率,等它们长大变成种鱼后,进行人工繁殖的深入研究。”褚海波说,把这些野生刀鱼作为父本和母本,通过梯度人工驯养,着力解决亲鱼从体成熟到性成熟的培育难题,最终目标是建立刀鱼人工繁殖种群。公司力争在三年后建成全国最大的刀鱼养殖基地,一方面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为保护长江珍稀鱼类种群作出贡献。
三年后订单上市
据介绍,长江刀鱼在自然生存环境下体长达到30厘米,规格在150克左右,需要4-5年的生长周期,而人工养殖条件下一般需要3-4年就可达到上市规格。这意味着,该基地人工养殖的长江刀鱼有望在3年后上市,市场价预计每条2000元左右。
“如果刀鱼人工试养成功,我们将采取订单化、差异化经营方式。”褚海波说,工厂化养殖刀鱼的好处在于不受季节限制,可以随时根据客户订单需求销售刀鱼,订多少鱼就打捞多少鱼,完全区别于传统渔业必须将打捞的鱼一次性销售完的情况。在褚海波看来,如果公司能够克服刀鱼养殖的难题,那么今后无论养殖什么鱼种都不是什么难题了。